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运动健康 > 三伏天阳气最盛 “冬病夏治”可防病治病
三伏天阳气最盛 “冬病夏治”可防病治病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19-07-10 14:23:00    阅读量:2486次
[摘要]:徐州健康:伏天应该如何保养身心,才能安度苦夏?哪些“冬病”可以利用穴贴治疗予以改善?这些问题,徐州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潘小红教授为大家一一揭示。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人们往往不堪忍受骄阳、高温,出现苦夏现象,可有谁知道,按照中医时间医学和养生学理论,此时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中医认为,伏天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扶正固本,调整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伏天应该如何保养身心,才能安度苦夏?哪些“冬病”可以利用穴贴治疗予以改善?这些问题,徐州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潘小红教授为大家一一揭示。

  夏季养生在于清燥解热

  可多吃些苦味食物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汗、胃口差、不适应高温天气,往往导致乏力、疲倦、精神不振等各种身体不适,影响着正常工作和生活。对于一些体质偏弱、有慢性疾病、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夏季可谓最难熬的季节,稍稍的休息不好,情绪波动就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方面的急症。因此,夏季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潘小红教授指出,四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要点是遵循四季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的情志、起居、饮食等,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针对于夏季燥热的特点,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燥解热。”

  具体来说,饮食方面宜清淡,要多吃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新鲜的鲫鱼、泥鳅、牛肉、鸡蛋、猪肝等。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祛暑燥湿、生津开胃的功效,特别适合在炎热的夏季食用,因此可多吃些苦瓜、莴苣、蒲公英、苦丁茶、杏仁等。苦味食物均属寒凉食材,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另外,中医讲究长夏属脾,认为冰凉的东西会对脾胃造成伤害,所以夏季不宜吃过于冰凉的食物。

  调养身心戒急躁焦虑

  每天应户外活动2小时

  “夏季,不可忽视调养身心,尽量做到神清气和,切忌火爆脾气,要防止心火内生。”潘小红指出,听慢音乐是调息的好方法,舒缓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人体得到休息。保持恬淡的心态,则平和宁静,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另外,夏季日照时间变长,日常起居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利于气血运行,体弱者一定要睡午觉。晚上睡觉不可整夜开空调冷气,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老人及儿童尽量待在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因为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夏天户外那么晒,没啥事的话,不如宅在家里吹空调”——对于不少人这样的想法,潘小红并不完全赞同。她指出,夏季要保证每天在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从而补充阳气。年轻人可以选择旅游,老年人可以在树荫下聊天。如果想锻炼的话,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选择散步、太极拳、广播体操等柔性运动项目。

  她还说,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只能通过大量排汗来散热,这样体内水分就会大量流失。建议大家养成常常喝水,甚至适量补充盐水的好习惯,可避免人体血容量减少,进而导致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夏季宜多洗澡排毒,勤洗澡有益于帮助身体排出毒素。

  三伏天阳气最盛

  “冬病夏治”可防病治病

  根据中医四时养生原则,讲究是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这一思想逐渐发展出指导针对某些内科疾病的治法,“冬病夏治”是其典型代表。

  说起冬病夏治,很多人都能从字面上理解,不就是冬天的病在夏天治疗吗?其实,它有很深的内涵。潘小红表示,“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防病治病的一个主要手段。

  所谓“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症状容易加重的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等疾病。“夏治”则是指选择在炎热的夏季之时,应用中医药防治方法治疗“冬病”,驱除体內寒邪宿疾,调整阴阳平衡,预防冬病复发,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们说,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人体阳气在抵御外邪中具有重要作用。三伏天自然界中阳气最旺盛,人体汗孔开泄,血液循环加速,阳盛于外,而虚于内。这时如果顺时就势,摄取阳气,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治疗,可以鼓舞人体阳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激发人体抗病能力,清除体内阴寒之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据潘小红介绍,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穴位贴敷,针灸,艾灸,拔罐,穴位注射,和口服中药等。其中,最常用也最受广大患者青睐的就是穴位贴敷。

  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

  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

  “穴位贴敷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所谓中药贴敷疗法,就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了研究、加工以后,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面,这样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调整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潘小红表示,根据“天人相应”原理,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由于三伏天之时,阳光长,热度高,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于是顺时就势摄取阳气于人体,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以扶正固本,防治“冬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临床观察发现,凡经过3年或3年以上治疗者,其疗效较好,断续或只作1疗程治疗者效果差。许多病人经过治疗后发作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间隔延长,甚至痊愈。

  据了解,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已经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临床主要用于冬天容易发作和加重疾病,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包括:胸痹、偏头痛等心脑血管疾病;感冒、慢支、哮喘、老年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疾病;慢性胃肠炎、胃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胃肠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跌打损伤等骨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外周神经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疮疡等皮肤病;复发性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等五官科疾病;眼睑麦粒肿、眼睑疖肿、过敏性结膜炎、角膜炎、干眼病等眼科疾病;遗尿、厌食、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儿科疾病。

  此外,穴位敷贴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穴贴治疗取穴准确严格

  市民不可自行操作

  据介绍,徐州市中医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研制并推出了用于临床的“冬病夏治三伏贴”,之后,医院临床各科、中药制剂中心,在提高疗效的前提下,深入研究、改革剂型、大力推广中药外治法,又连续推出了用于过敏性鼻炎的《鼻炎贴敷膏》、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通脉穴贴散》、风寒湿痛痹的《白芥子贴膏》、慢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咽喉炎贴散》、及神经科的《失眠头颈晕痛贴散》、五官科的《耳鸣耳聋穴贴》、皮肤科的《皮肤科贴膏》、心血管科的《心脉通贴散》和雾化吸入剂《药氧液》等,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深受徐州地区广大患者欢迎。

  需要提醒的是,穴位贴敷疗法虽具有作用直接、用药安全、价廉药俭等特点,但也并非人人适合的。像是孕妇腹部、腰骶部、包扎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较严重者,是禁止贴敷的,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也要慎用。

  另外,穴贴讲究准确严格的取穴,不建议市民自行三伏贴操作。对普通人来说,在贴敷时,即使有穴位图,个人也不一定能找准穴位,尤其是两个比较靠近的穴位,如果贴错了就不起任何效果。潘小红说,并非人人都能操作穴位贴敷,这一疗法还是应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操作。而为了服务日益增加的患者,中医院每年都对进行操作的医务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让他们更好的实施操作。

  12日三伏贴开“贴”

  就诊前后注意做好护理

  7.12三伏贴开贴

  今年年夏季穴贴时间为:初伏7月12日-13日;中伏7月22日-23日;闰中伏8月1日-2日;末伏8月11日-12日。潘小红提醒说,有些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及护理要求需要大家提前掌握。

  市民在预约或来看病的时候,尽量带全以往病历,方便诊断。敷药前患者应洗澡或局部清洗,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如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随时揭去药膏。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若皮肤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立即停药,对症处理。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贴敷当天避免贪凉,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疗效。但要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可适当活动。

  在贴治期间,饮食上也需引起注意,要禁食发物,如牛羊肉、海腥鱼、虾、公鸡、猪头肉、驴肉、鹅、以及葱、韭、辣、蒜等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不饮酒、少抽烟。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