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之前,我对新疆,对克州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一年半的交流、交往、交融,我已经深深爱上这片土地。在这里,我留下了最坚实的足迹。在这里,我拥有了一生中最美好、最珍贵的经历。最初的各种辗转劳累早已悄然褪去,沉淀下来的是对新疆的浓浓深情。
1.麻醉学科医教研建设方面
作为科室主任,我要有医院和科室发展的全局观、大局观,努力促进学科建设。我来到医院后,全面了解科室实际情况,逐渐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科室主要工作目标,积极尽快投入临床工作。入科以来我进一步规范科室日常诊疗工作行为,落实各项诊疗制度、优化急诊救治流程,确保医疗安全。我还引进了许多新理念、新技术。这些技术大多是科室第一次开展,比如超声引导下的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等,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ACB)技术、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清醒插管技术、输液港技术、经皮气管切开技术等,与此同时,参与多次危急重症的抢救工作,提高了科室的危急重症的麻醉及抢救水平。我带来的不只是麻醉新技术,而且还有一些新的理念,让科室很受益。清楚地记得有一个86岁的维族老大娘需要做半髋置换术,患者的全身情况比较差,心肺功能都不好,受伤后长期卧床,有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情况。请援疆专家会诊,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IFCF)防止血栓脱落,预防了麻醉手术中最大的风险——肺栓塞。患者一直抗凝治疗,椎管内麻醉也是相对禁忌。如果给患者上全麻,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影响较大,术后拔管困难,还要入ICU监护治疗,会大大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我会诊后制订了适合患者的麻醉方式,用超声引导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髂筋膜+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用对患者的生理影响最小,也是最安全和经济的方式完成手术。
“心明眼亮”工程(润心计划+复明计划)是援疆工作的靓丽名片。截至目前,“心明眼亮”工程已成功开展五期,成功为93名眼病患者送去光明,为67名心脏病患者成功“修心”。我带领科室为心脏手术麻醉保驾护航,科室骨干已经可以独立进行心脏手术麻醉和体外循环。真正留下一只带不走的队伍。
我高度重视手术室外的麻醉。我联合呼吸科援疆专家开展了无痛纤支镜检查、治疗,极大提高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就医体验。无痛消化内镜也在常规开展。舒适化医疗是一种新的医学发展模式,是让患者在就医全过程感到愉悦、无痛苦、无恐惧。麻醉科在舒适化医疗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记得呼吸科遇到一个特殊病例。患者“发现肺部阴影三年”,活动耐量下降,多次就诊未能给予明确诊断。准备行电子气管镜检查,但以为气道操作刺激较大,患者反应剧烈,无法完成操作。我评估后带领科室骨干对患者实施清醒镇痛麻醉,既保证患者清醒,又提高患者的耐受度。整个过程25分钟,患者配合良好,几乎没有体动反应。呼吸科主任顺利完成了气管镜的检查。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性,该事件被江苏省《扬子晚报》报道。此外,我还在克州人民医院率先开展输液港技术,极大方便了肿瘤患者的化疗需要。
除了完成科室日常工作外,我还担任麻醉科规培基地教学主任,着手麻醉科专科规培基地建设;主动承担麻醉科门诊,积极参与院内、院外危重疑难病例的会诊,多次通过网络参加克州县区危重病人的会诊讨论,或者赴县区直接会诊指导;积极参加送医下乡、医疗大巴扎、科普宣传等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为偏远落后和交通不便的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受到当地民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
2.送医下乡,近距离服务边疆百姓
远程会诊,让江苏优质医疗资源惠及边疆百姓。自开展“挂号在克州、看病在江苏”援疆新举措以来,我多次与后方医院通过5G网络开展远程专家门诊与会诊,为克州老百姓解决疑难杂症,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江苏优质医疗资源。
3.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和“中国麻醉周”活动,服务边疆百姓
2021年3月29日至4月4日是第五届“中国麻醉周”。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益追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麻醉,提升麻醉和疼痛治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我带领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开展了主题为“敬畏生命,关注麻醉——疫情防控救重症,分娩镇痛护新生”的义诊宣传活动。科室骨干联合呼吸、妇产、消化等专家在门诊楼一楼大厅进行现场义诊。
结语
感谢援疆,让我能有机会为边疆百姓服务,感谢他们为祖国的安全稳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人的一生中,每一段经历都会让人成长,而援疆的经历一定会是我一生中异常绚丽的一笔,我将用一生来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