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医院神经外二科刁艺、董楠博士团队为一名患儿采用“膜帆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髓母细胞瘤,肿瘤全部切除,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现已出院。
肿瘤位置深、贴脑干、富血供 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小赵是位11岁的小姑娘,因“头痛不止、频繁呕吐”被家人送到当地医院,检查颅脑CT发现她颅内长了一枚荔枝大小的肿瘤。为进一步救治,小赵和家人来到医院神经外二科刁艺、董楠博士团队处寻求帮助。
完善相关检查后,经分析小赵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团队诊断小赵“髓母细胞瘤”可能性大。
什么是髓母细胞瘤?
刁艺博士介绍,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胚胎性恶性肿瘤,以5-10岁的儿童多发,恶性程度高,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针对髓母细胞瘤的治疗是一种联合治疗的策略,手术切除为主,综合放疗以及化疗等作为辅助治疗。
影像资料显示小赵的肿瘤填满了第四脑室,并推挤压迫脑干,导致脑干变形。
术前增强磁共振提示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大小29×35×25mm,与脑干粘连,血供丰富。
刁艺介绍,髓母细胞瘤生长极其迅速,如果不及时手术切除,肿瘤对脑干的压迫逐渐加重,小赵可能会出现面瘫、吞咽困难、昏迷等症状,更有甚者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他说,“在保证不损害正常脑组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进行肿瘤切除,能够显著改善髓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但小赵的肿瘤在小脑蚓部,小脑扁桃体、下髓帆、脉络膜、脑干、小脑下动脉之间层层包裹,位置深、紧贴脑干、血供丰富,且神经功能密集、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高,手术切除需依靠高熟练度的显微操作技术,否则稍有闪失,小赵甚至可能术后比术前情况更加严重。”
“夹缝”中找通路“膜帆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少,切除率高
合适的入路选择以及扎实的解剖基础、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证。
董楠博士介绍,位于脑组织表面的肿瘤,一般情况下打开颅骨就可以看到和切除,小赵的髓母细胞瘤是位于深部的肿瘤,需要“劈开”或者“分开”一条路才能进行操作。
“劈开”就是把脑组织切开做通道,然后把深部的肿瘤切掉;“分开”就是从脑组织之间、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各种狭窄的缝隙进入到深部进行手术。
“小赵的肿瘤被小脑蚓部、小脑扁桃体、下髓帆、脉络膜等组织覆盖,可以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来切除:小脑蚓部入路和膜帆入路。”董楠解释,“小脑蚓部入路”即通过切除小脑蚓部来获得进入第四脑室的空间,从而看到肿瘤并进行切除。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可能会因损失切除部分的脑组织而增加小脑缄默症的发生率。
什么是小脑缄默症?
小脑缄默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缄默为主,可伴哭闹、拒食、情绪易变、躁动等精神症状和行为改变,也可以有构音障碍、言语困难表现。
什么是“膜帆入路”?
董楠介绍,“膜帆入路”通过打开小脑扁桃体与小脑蚓部之间的天然间隙,分开脉络膜和下髓帆等脑组织,无损伤的进入第四脑室,进而看到、切除肿瘤。
膜帆入路的优点是微创、没有破坏性,很少伤及正常的脑组织,可以在尽量全切肿瘤的同时降低小脑缄默症等并发症,但是需要深厚的解剖功底和高度熟练的显微操作技巧。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保驾肿瘤全切除患者恢复良好
脑干背侧有重要的神经核团和丰富的神经纤维束,为最大程度保护脑干的重要功能,团队邀请了麻醉科会诊。
什么是神经电生理监测?
麻醉二科主任周海介绍,在保障最佳麻醉状态下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对颅神经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保护相关神经,能够监测神经功能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提高手术质量。
麻醉科神经电生理技术人员郑伟医师,曾在北京天坛医院系统学习电生理技术,能够很好的配合神经外科医生进行颅内重要功能区、脑干周围肿瘤切除,以及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等的神经电生理监测。
经过严密的术前评估和细致谨慎地规划,团队制定了经“膜帆入路”的手术方案。充分告知手术风险并得到小赵家人同意后,手术如期进行。
团队配合默契,手术过程有条不紊,在无损的情况下顺利经“膜帆入路”找到肿瘤的位置。术中可见肿瘤与部分脑干紧密粘连,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团队通过显微镜在更高端的视觉精度下分离神经及血管,减少脑组织牵拉及大脑皮层和临近神经结构损伤,保护好肿瘤受累神经,成功分离肿瘤与脑干,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对脑干正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损伤,将神经功能缺损降至最低。
术后增强磁共振提示肿瘤完全切除
术后患者面临着吸收热、面瘫、进食吞咽困难、活动障碍、颅内压力的监测等一系列问题,神经外二科护理团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术后护理方案,充分体现了神经外科专科护理的精准性和专业性。
术后第2天,小赵就可以正常饮食、说话,无面瘫,无神经功能损伤,双侧肢体感觉、运动无异常。复查头颅核磁共振显示小赵的肿瘤被完全切除,病理确诊为髓母细胞瘤。
出院前,小赵向神经外二科刁艺(右一)、董楠(左一)
及护理团队献上锦旗表达感谢。
神经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