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
以“三重三全”促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家住常州市天宁区富强新村的居民王奶奶患有多种慢性病,自从签约了“康益行”服务后,就一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小病慢病就在社区治疗,既省时又方便。”王奶奶说。近年来,常州市积极打造“常有健康”“常有颐养”民生名片,以“三重三全”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了健康养老事业与产业、医疗、新兴业态相融合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重规划引领,实现政策全支撑
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到2025年,全市建成覆盖所有老年人、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完善政策配套。出台《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试点方案》《常州市进一步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从多个维度支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政策落地。建立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商解决改革中涉及医疗、养老、社保等政策性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全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方案》《常州市关于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实施办法》。给予省老年健康科研项目1:1配套支持资金。
重资源整合,实现网络全覆盖
健全服务网络。全市建成康复医院6家、护理院(护理中心)18家、医养结合机构64家、江苏省示范性医养结合机构2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89%以上,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6家。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床位占比达到23.57%以上,开设家庭病床692张。基本构建了15分钟健康养老服务圈。
培育服务龙头。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改建成三级老年病专科医院,成为苏州大学常州老年病研究所,成功创建全省地市级首个国家级“老年友善医院”和“老年友善服务规范”示范单位,并联合10家护理院签约成立常州市老年病医院医养结合联盟;鼎武中西医结合医院率先在专科医院中开设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的老年科;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实践基地。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准入流程和环境,369护理中心成为常州市首家、江苏省唯一一家护理中心。天宁区深化实施“康益行”医养融合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三位一体”居家上门医养融合服务。
重试点创新,实现服务全方位
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依托全市医疗联合体、护理院和医养结合机构等资源,形成1个中心、4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个医养结合机构的“1+4+5+1”网络服务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开展安宁疗护的机构有13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3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家、基层医疗机构5家、医养结合机构3家。
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2批次33个,协调建立绿色转诊通道6个,实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到2025年,全市所有乡镇或街道力争有2个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
营造为老服务良好氛围。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为老服务40家,为70岁以上老人开设挂号、缴费、取药优先窗口共119个;成立为老志愿服务者队伍36支,为无亲属陪护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伴医服务。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累计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老年人44225人次,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5个。
淮安市:
“养老”变“享老”,多元智慧点亮幸福“夕阳红”
红烧带鱼、醋溜白菜、番茄鸡蛋、青菜肉圆……近日,在淮安市清江浦区富春社区的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前来吃午饭的老年人络绎不绝。今年89岁的裴大爷通过食堂门口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点了四菜一汤。裴大爷说自己平时一个人在家不想做饭,在外面吃又不放心,现在有了助餐点,四菜一汤搭配合理,价格也公道,让不在身边的子女们吃下了“定心丸”。在淮安,100多万老年人正安享美好晚年生活,共享改革红利,获得感和幸福感节节攀升。
创新突破,“三老三全”模式破解养老困局
日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要求,打造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淮安市出台《2022年度“三老三全”品牌创建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淮安将全面提升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形成养老政策全到位、孝老关爱全方位、敬老氛围全社会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精准化、精细化、集约化、智能化养老新模式。
各种养老模式的推出,离不开多元养老供给主体的社会化运营与服务。淮安市加大对本土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培育,14家本土具有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机构均建成运营。同时还鼓励养老机构、为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家庭、个人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引入了1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连锁化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8个,不断提升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能力。
互助养老,让农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在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大福村幸福院内,70岁的大福村村民林大爷跟村里的几个老年朋友一起组建了一个乐队,每天都要在幸福院的活动中心排练。“村里自从有了这个活动中心,我们休闲娱乐、吃饭都在这里,身边都是同村人,心情十分愉快。有时村里还会搞活动,我们乐队一起演出,日子过得很有奔头。”林大爷说。
“建立大福村幸福院的宗旨是为村里老人提供家门口养老服务,现在农村大部分年轻人有的定居城市,有的出去打工早出晚归的,咱们农村老人空巢独居居多,‘不离乡土,不离乡邻’是大多农村老人的养老情结。”淮阴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大福村建设了集日间照料、助餐、娱乐,智慧助老,紧急救护、医疗康复为一体的互助养老服务点。近年来,淮安围绕“一键化、一体化、综合化”目标,建立以“淮安市虚拟养老院”信息平台为中心的全市智慧养老服务“一张网”,推动养老服务更加智能高效,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个性化、全覆盖的优质服务。
多措并举,打通关爱服务老年人“最后一米”
自2017年起,淮安将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纳入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范围。在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工作中,把家庭孝老敬老放在重要地位,在村规民约中明确敬老孝老要求,强化赡养老人责任意识。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四方关爱机制,明确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监护照护责任,社区(村)工作人员、志愿者定期上门走访,打通关爱服务老年人“最后一米”。
淮安养老事业还在持续升级中。目前,全市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已建有159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社区(村)覆盖率超过95%;接受居家上门服务老年人已超过27万人。今年继续为24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累计改造户数超过6600户。同时,加大力度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十四五”期间,将争取社会力量,计划投资22.2亿元参与淮安11个养老服务项目建设。
盐城市:
探索多元养老,守护“幸福晚晴”
盐城市不断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探索中不断打造养老照护工作的“盐城经验”“盐城模式”,让更多老人悦享夕阳。目前有公办养老机构130家、民办养老机构48家。此外,各县(市、区)均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全市城乡25万困难和高龄老年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浴、助洁等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盐城市盐都区康年颐养院书画室,87岁的郭爷爷正埋头沉浸在书法创作中,一幅幅气韵灵动的作品见证着一段段充实的时光。“我上午练书法,下午和大家练习中医养生八段锦。身体有些慢性病,我就一周预约一次针灸缓解,医生护士都在一幢楼内,一键呼叫,很方便。”老人满意地说。
作为市、区两级人民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之一,盐城市盐都区康年颐养院、护理院采用公建民营模式。目前,院内已入住316位老人,配备了由12名医护人员和98名护理员组成的服务团队,逐步形成“医、养、护、康”四位一体的康养新模式。去年年底获评江苏省首批五级养老机构,成为全市首家。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走进养老院,有的是一个人来,有的是夫妻俩一同住进来。78岁的孙奶奶介绍,食堂会考虑到每位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分别制定不同菜肴。比如,考虑到一些老人咀嚼困难,就将青菜切碎了做成羹汤;考虑到不少老人痛风,菜式里就避免出现豆制品和海鲜,用其他菜品替代,“下午还有银耳红枣汤和各种小点心。我们在家,哪能做出这么多花样?”
村居养老,接地气的探索
东台市安丰镇红安村努力为全村老年人提供医、养、康、护结合的医养结合服务。村里建有智慧养老体验中心,可提供观影、下棋、就餐、康复等服务。此外,中心还配备了1500平方米的健康广场、100平方米的健康书吧,满足老年人文体活动需求。
53岁的村医吴礼群介绍,很多老人长期居住在家,缺乏交流,尤其子女不在身边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村里建了这样的养老中心,老年人相当于有了一个共同的“家”,有食堂,有护理员、志愿者提供服务,也有全科医生看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人生活上遇到的难题。
为打造医养结合的乡村模式,让更多农村老人乐享晚年,红安村建有328平方米的省级示范卫生室,与安丰中心卫生院一体化运行。该村卫生室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邀请来自东台市人民医院、东台市中医院、东台市安丰中心卫生院的多位专家进行线上会诊,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多方发力,优化养老服务体系
92岁的李奶奶住在盐城市亭湖区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快4年了,“如果不是在这里得到医生护士的精心照顾,怕是很难支撑到今天。”李奶奶的女儿介绍,这里的床位收费不高,关键是医护人员服务周到,有专业的医疗技术团队做支撑,让人安心、放心。“治疗方便”,是这里很多老人子女的切身感受。特别是长期慢性病老人,医疗服务质量尤其重要。主任医师田林平说:“我们每年组织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去南京进行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取得专业资质回盐后,可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选址的远近、收费的高低、医护人员的配备等,这些都是群众选择养老机构时要再三考虑的问题。”盐城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有一批养老机构做得不错,还有一批正在积极探索中。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养老服务需求变化相叠加,给盐城市老龄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
前不久,《盐城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指出,盐城市将着力构建优质充分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品质,优化养老机构功能结构,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高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
到2025年,全市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农村、社区医养结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机制。组织实施社区(镇)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老年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特色科室,促进社区医养融合。各县(市、区)根据人口分布及地理位置特点,探索打造镇级医养结合区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