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四季交替、
寒来暑往,
总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一年四季身穿铅衣“铠甲”,
每天在高强度射线下工作。
他们就是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的医务人员。
铅衣虽重,却重不过身上的责任。自1994年徐医附院成立介入放射科以来,一代又一代介入人步伐铿锵,走得坚定且扎实,他们用手中细细的导丝和导管,为无数患者搭起了一条条宝贵的“生命线”。
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也已成为国家产学研介入创新联盟静脉介入创新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江苏省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外周血管介入及肿瘤微创介入进修与培训双基地等。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专家的谋划与引领。”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主任徐浩教授说。
据徐浩介绍,早在1985年,原放射科主任仇吉生教授就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开始培养介入专科人才并进行学科规划,陆续派徐浩教授(1989年赴江苏省人民医院,2002年赴澳大利亚)、祖茂衡教授(1989年、1990年,两次赴德国)等先后到国内、外学习研修介入放射学,通过学习引进、不断创新,为医院介入放射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9年,祖茂衡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及科主任,在学科的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人才培养、学科规划更加合理,开拓了医院介入放射科的新气象。2001年,科室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18年他被授予“中国静脉介入大师”称号、2019被授予中华介入杰出贡献奖。
2011年,徐浩教授任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下设2个科室(本部、东院)附属5个医疗团队,开展全身各部位、各系统的介入诊疗项目100余项,其中,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例数单中心国内外最多,病人来自国内31个省(区、市),创新多项新技术,整体研究水平在国际领先。
2012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被省卫健委批准为:江苏省布-加综合征诊疗中心,是目前苏北地区唯一的省级临床专科(病)诊疗中心。2012年及2016年分别获批江苏省“科教兴卫”“科教强卫”工程创新团队及领军人才项目,个人获得省医学领军人才称号。
学科规模从早期的9张床,到后期的15张床,再到目前的超100张床位,学科从零起步、稳扎稳打,病种逐渐齐全、不断拓展,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老一辈专家身上的那股精气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的中青年医生纷纷表示,将把老一辈专家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在先辈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拼搏进取,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勇于探索 潜心钻研
“感谢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团队,让我母子平安。”来自黑龙江大庆市的高女士是一位怀孕33周的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患者,为了让孩子平安出生,她千里迢迢来到徐医附院求助,没想到一切顺利,术后第4天就出院返回老家待产。
手术顺利、母子平安,得益于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团队精湛的医疗技术,也得益于多年来该科在布-加综合征临床治疗与研究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
据了解,徐州及周边地区是布-加综合征高发区之一,而徐医附院介入放射团队在此病的治疗与研究方面起步较早,使用最小的创伤、最低的花费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是该团队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经过近30余年的不断探索、潜心研究及自主创新,一例又一例的疑难重症患者在接受微创治疗后得以康复,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在布-加综合征治疗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除此之外,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对于新技术的不断追求和钻研,也使得该科对其他病症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经颈静脉保留溶栓导管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成功率达到95%以上,在主动疾病(夹层、动脉瘤)、脑血管疾病、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及实体肿瘤等疑难、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完成手术量6000余台,得到了广大患者及业内同仁的一致认可。
无惧风险 再攀高峰
介入放射手术不同于一般的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全部在辐射环境中进行,即使身穿铅衣,也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射线危害。
但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团队却身披铅衣,手执锐器,无惧风险,在科主任徐浩教授及顾玉明、祖茂衡、张庆桥、许伟、魏宁、崔艳峰等教授的共同带领下,他们紧跟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步伐,秉承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积极钻研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在治疗的方法、理念上不断创新并应用于临床。
专科技术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4项、二等奖1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6项等。
“目前,科室共有2个亚专科和5个医疗团队,使得科室发展更加强劲,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专业化,形成了‘科室有特色,人人有专长’的发展态势。”徐浩说。
医者千面、面面峥嵘,沉沉铅衣、侠骨仁心。徐浩表示,接下来,科室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动、静脉血管疾病,特别是布-加综合症的临床诊疗方面,取得新突破,保持国际领先态势;
在亚专科建设方面,多措并举培养人才,提升医疗质量、技术,使学科发展不断壮大;继续围绕临床疾病的诊疗难题,创新思维、加强研发,使疾病的诊疗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更多家庭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