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十年跨越蝶变 再创新的辉煌
曾经市区中心中山北路19号,见证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的昨日辉煌,如今佛手山下大学路269号,亲历着苏北医疗版图上崭新坐标的强势崛起。
市一院十年变迁,在医疗水平、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大综合+强专科”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我市及淮海经济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力量。
向高水平“三甲”综合医院进发
“三级甲等”是国内医院的最高等级,标志着一座城市的医疗发展服务水平。
2012年以来,在院党委的统筹部署下,市一院以党建为抓手,将高水平“三甲”医院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全院干部职工以“三甲”标准为引领,以科学化、规范化、高水平“三甲”医院为目标,全员参与,共同奋斗,在实现新的目标的过程中,得到了大洗礼、大转变、大提升,内涵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加强大。
目前,市一院已形成了由眼科、口腔科、神经内科、产科、肾内科、消化内科、检验科、呼吸内科等53个省市级重点专(学)科的专业集群。院党委在统筹专(学)科发展的同时,积极谋求更长远更深层次的发展。此外,医院以成为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医院为契机,深度融合中国矿大优质资源,多举措对接各专业学科,开展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徐州率先建成ISO15189高标准医学实验室,开创了医工结合、医教融合的新局面。
一个医院的成长绝不仅仅是利润的攀升,它的内涵是“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的凝结和升华。一直以来,市一院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公益理念,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德行并重,回馈社会,“防盲治盲、微笑列车、明天计划”公益品牌,惠及数万名患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型三甲医院的社会责任,不断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绘就一张最美的发展蓝图
这是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蓝图规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公立医院在这一时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自2014年起,医院即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领导下,组织实施新医院建设。搬迁后的市一院新院,占地210亩,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停车位3800个,电梯94部,开放床位2500张,成为目前淮海经济区占地面积较大、规模体量较大、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园林式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硬件软件实现双提升。环境更优、功能更全、流程更便利、服务更多元。
至此,有针对性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文化,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积极探索“智慧医疗”新模式,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共完成30个临床科室,144人次线上注册。下一步,医院将推进线上咨询、诊疗、开具处方、线上审方到发药的闭环管理。
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进全结构化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在医院内部、医疗集团各机构间实现诊疗信息的互联共享,引进DRG预分组及病案首页质控系统,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升级新OA办公系统,优化申请审批流程,有效降低了办公费用;新增诊间扫码支付,完善自助机线上支付途径,有效提升医护人员服务效率。
通过“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整合资产、设备、安全等信息系统,通过三维立体的影像构建,实现医院设备、物资、人员等可视化管理。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独树一帜
2019年9月29日,在市一院新院址,市一院医疗集团正式成立。集团由“1+1+4”模式组成,以市级三甲综合医院为龙头,带动县(区)、乡(镇)、村卫生资源一体化发展。集团模式不仅能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县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还能够让三级综合医院明确战略定位,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追溯医疗集团的建立,实际已酝酿许久。2005年,市一院就与沛县张庄镇医院建立了业务技术指导关系,“白纸黑字”确立了该院共建的第一家“医联体”。2015年,随着全面深化医疗改革的加大,“医联体”的组建被正式纳入改革举措。
集团坚持“技术输血”与“技术造血”并重。成立5个专家工作室,打造基层科室共建模板,领建、帮扶17个基层特色科室,推动集团总院和区级分院的先进医疗技术向基层下沉,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基层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各分院实际医疗需求精准选派医疗专家坐诊,持续向分院输送急需的医疗人才。
立足专科共建、患者共治,实现了双向转诊常态化。打造“大病总院治、小病就近看、康复回分院”的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开展联合病房共建,总院向各分院领建16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和重点专科服务团队。建立4级信息化联动新格局,运用24小时共享的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多学科联合会诊、诊间协同工作室,高效开展协同诊疗、联合查房、健康管理等业务,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
目前,市一院已与本市及淮海经济区内129家基层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共建跨区域“医联体”。集团分院覆盖区域内住院病人就诊率为85%,群众基层首诊率均超65%,基层诊疗量平均增幅达30%,集团内就医群众满意度达96%,比成立集团前提高13个百分点。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地,更加贴近百姓所需。市一院通过专科对口帮扶、远程医疗、人才培养、信息共享等医疗协同服务机制,加强对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面管理。市一院驻和平社区专家工作室目前设有心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等专家工作室定期坐诊,并与市一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联合建立神经康复病区,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江苏省健康单位,眼耳鼻咽喉科被评为江苏省基层特色科室;妇女保健科评为徐州市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单位,同时为徐州市妇幼规范化门诊;和平中心光明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获“江苏省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称号。
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样本,市一院医疗集团被评为“2020-2021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典型案例”,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单位,改革创新举措得到国家卫健委、省政府充分肯定,打造徐州市可复制的典范,相关工作写入省委全委会报告,省委主要领导作出专门批示,《徐州市积极探索医疗事业集团改革新模式》在江苏改革简报刊发,并呈报中央深革委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前来集团进行了专题调研,集团改革试点工作经验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市医改办印发了《关于推广市一院医疗事业集团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通知,要求在全市推广市一院医疗集团改革的成功经验。实现地市级医院的“国家级”突破
国际白内障复明基地、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手术定点医院、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肿瘤康复基地、国家级空中救援基地、国家级无痛分娩试点单位、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临床药物器械实验基地、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这一项项“国家级”成绩背后,是市一院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奋发图强的结果。
2018年,市一院胸痛中心被中国胸痛中心总部正式确定为标准版“中国胸痛中心”。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的平均用时为82分钟,最短时间仅为35分钟,远小于90分钟的国际最高标准。中心建立并实施了PPCI手术先救治后收费的机制,为急性胸痛患者赢取了更多的救治时间。
为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破解百姓寻求专业上门护理难题,医院先后开展50个服务项目。在集团总院和分院(社区和二级医院)培养224名有资质的护士,秉承“专业、适宜、便捷”的原则,由护理部专干负责随时接单派单上门等工作,共服务189人次,满意度100%。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围绕患者需求,从细节服务入手,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集咨询、陪诊、送诊、预约、协调沟通等业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利用OA办公系统、手机飞信、微信和“962011”随访咨询呼叫中心服务热线,完成各类应急任务的协调调度,打通了后勤保障部门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枢纽。
在获得“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等国家级奖项的基础上,医院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斐然,2020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1年获评国家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
突破背后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荣誉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催人奋进,只有不断前进不断创新,才能让老百姓时时刻刻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实现思想观念大转变
和干事创业激情的迸发
“干部职工要提出对医院管理最满意的三件事情、最不满意的三件事情和最需要改进加强的三件事情。”2015年,医院院长杜钟祥创新提出了“三项测评”制度和满意度调查。看似与日常工作并不搭边的测评调查结果,正是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坐标轴上的原点。为什么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徐州市最早建立的公立医院,但受限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当时的各项发展并不理想。因此医院精细化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几乎与迁建工程同步部署。
全力应对绩效“国考”。为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医院制定“调结构、增效益、提效率、促发展”的经济运营方案。以“经济管理年”为契机,深化医院运营管理协同机制,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在2020年国家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市一院提质进位,取得优秀等级。深入推进DRG支付改革进程;严格规范诊疗行为;不断提升内涵质量,加强成本管控;缩短平均住院日,药占比、耗占比逐年下降,DRG指标有所优化。
强化专(学)科能力建设。眼科作为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支持其发展是重中之重。精细化管理的一揽子方案中,医院制定了详细的眼科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经过几年的发展,市一院眼科的技术优势、地位优势明显突出,其开展的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角膜移植等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手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实践,为市一院带来全新的发展面貌,医疗质量和基础管理显著提升,保障了医疗安全,医院的社会公信力和满意率大大提高。“筑巢引凤”打造医疗人才新高地
海纳百川,方能波澜壮阔。医学人才,已成为撬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支点。
近年来,市一院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和紧缺人才为重点,通过多元化举措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2014年起,市一院出台《市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方案;2022年修订了《市一院高层次人才(博士)引进管理办法(试行)》,有计划地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鼓励在职的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继续深造。
建起一支高效能的医院人才队伍,打造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品牌。不仅要提升人才高地的“海拔”,更要借助优势医疗资源扩大人才高地的“半径”,让院外专家“走进来”,让院内骨干“走出去”。
医院与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成立“淮海经济区肝胆胰诊疗学术中心”和 “江苏吴孟超肿瘤精准医学中心”,在肝胆外科和肿瘤诊疗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教授心胸外科团队、天津肿瘤医院王平肿瘤诊疗专家团队、南京中大医院邱海波急救医学专家团队、中日友好医院于炎冰神经外科专家团队、江苏省人民医院吴婷神经内科专家团队、殷咏梅教授名医工作室签订了专业技术支持与合作协议;柔性引进吴世凯、王增军、关振鹏等医学高层次卫生人才项目15个。近年来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医学博士30余人。
以“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作为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伊始,肾内科、消化内科、检验科、以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评审,跻身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行列,成为继眼科、口腔科、神经内科、产科之后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梧桐树上筑高台,引凤来巢聚英才。杜钟祥表示:“我们期待,站在医院发展的新起点上,我院运筹帷幄、潜心筑就了八十余载的技术和人才高地会更加凸显。”领导寄语
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围绕努力建好人民满意的公立三甲医院,杜钟祥的话掷地有声:“我们将着眼于推进现代化医院建设,以精细化管理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勇担使命,狠抓落实,通过医疗集团改革激发新动能,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切实提升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推动健康徐州建设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