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徐州市儿童医院院报——2022年 第116期 电子版
徐州市儿童医院院报——2022年 第116期 电子版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2-11-18 17:06:00    阅读量:11141次
[摘要]:徐州健康:徐州市儿童医院院报(2022年 第116期 电子版)母乳的冷冻、储存与加热新生儿内科母乳喂养的妈妈可能会遇到和孩子分开的情况,无论是因为医疗原因的母婴分离、出差或者是上班,这时妈

  徐州市儿童医院院报

  (2022年 第116期 电子版)

  母乳的冷冻、储存与加热

  新生儿内科

  母乳喂养的妈妈可能会遇到和孩子分开的情况,无论是因为医疗原因的母婴分离、出差或者是上班,这时妈妈们就需要储存乳汁了。

母乳喂养的储存时间

  首先是母乳的储存时间。关于母乳的储存,我们比较好记的是3,3,3原则。常温3小时,冷藏3天,冷冻3个月。这个是最佳的饮用时间。我们来看看一个参考卡片有更加详细的分类和说明:

  母乳是一种活性的物质,里面还有多种抗氧化剂、抗菌因子、益生菌和增强免疫力的和物质。虽然,不同的冷藏、冷冻的方式对于这些营养会有所损失,但是当无法亲喂时这仍然是婴儿最佳的食物来源,优于其他食物,包括配方奶。

 储存母乳的最佳容器

  储奶瓶的选择:

  储奶瓶是用于冷藏的,如果你的乳汁打算几天内给孩子喝掉可以选择储奶瓶。

  储奶瓶和奶瓶的外观区别是:

  它放奶嘴的位置可以将奶嘴拿掉,放入一个垫片,从而达到密封的效果。所以,普通的奶瓶是不适用于储存的。

  储奶袋:

  用于冷冻,选择上面可以标注日期和毫升数的储奶袋。根据央视在《母乳喂养好在哪里》的报道,浙江大学食品安全系的研究表明:冷冻六个月之后的母乳,其各项营养均是稳定的。

  维他命A、E、B、大部分的蛋白质、脂肪、酶、乳糖、锌、免疫球蛋白、溶菌酶、乳铁蛋白在储存了三个月的冷冻母乳中大部分都被保存了下来。有研究证实冷冻三个星期内抗菌因子的活性仍然保留。

  冷藏和冷冻的母乳怎么加热?

  母乳的加热可以将其放在温水中,但将乳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会使受热不均匀。虽然微波炉加热能够减少乳汁中的有害细菌,但同时会杀灭母乳中的抗菌因子,因此不建议使用微波炉加热。

  冷冻的母乳可以放在冷藏中解冻,24小时内需要食用。冷冻后冷藏解冻的母乳放到室温中,需要在数小时内饮用,否则容易滋生细菌。

  小贴士:

  关于清洁

  每一次挤奶前,妈妈需要清洗双手。没有清洗的双手可能会传播细菌和病毒,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妈妈们没有必要在挤奶前清洗乳房和乳头,也没有必要先挤掉几滴乳汁丢弃。

  不要用力晃动奶瓶

  长时间的放置后,出现脂肪和水分离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果用力晃动妈妈挤出的乳汁,一些保护性蛋白的结构会被损坏,而这些物质只有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时候才会对肠道起到保护作用。

  食用过的母乳不可再冷藏

  婴儿食用奶瓶中的母乳后,其口腔中的细菌会直接接触到剩余的母乳导致变质,建议在1-2小时内丢弃。

 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内科

  新生儿的正常核心温度(肛温)为36.5~37.5℃,体表温度为36.0~37℃(腋温),通常将新生儿的核心温度高于37.5℃定义为发热。

  病因

  1.环境因素:当新生儿周围的环境温度过高如室内温度过高、新生儿包裹过多等可引起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

  2.新生儿脱水热:新生儿出生后经呼吸、皮肤蒸发及排出大小便等丢失相当量的水分,而生后3~4天内母乳量较少,如未及时补充液体可造成体内摄入水分不足致血液浓缩而发热。

  3.感染因素:是新生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性感染。

  4.其他:如骨骼肌强直和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汗腺缺乏、颅内出血、母亲分娩时接受硬膜外麻醉等均可引起发热。

  处理

  首先明确发热的原因,如因环境因素引起应去除原因,如降低室温,打开包被;如因脱水引起应尽快补充水分;如因感染引起应做血培养,查明感染源,积极控制感染。处理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常用凉水袋置于枕部,如体温过高可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水温33~36℃为宜。忌用酒精擦浴。退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新生儿腹泻

  新生儿内科

  新生儿腹泻指由多种病原菌、多种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病因及分类

  1. 感染性腹泻:又称肠炎,可由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引起。感染源主要由孕母阴道或被污染的水、乳头、食具等直接进入消化道或由带菌者传染。

  2. 非感染性腹泻

  常见原因主要有乳糖不耐受、蛋白吸收障碍或不耐受、先天性腹泻和气候因素等,如天气突然变冷或过热均可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临床表现及特点

  一、消化道症状:

  1.轻型:腹泻次数多在10次/d以下,,偶有呕吐、食欲缺乏,全身情况尚好;可出现轻度脱水和酸中毒。

  2.重型:腹泻次数多在10次/d以上,频繁呕吐、短时间内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二、全身情况:重者可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腹胀、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等。

  三、大便性状及特点:

  1.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大便为蛋花汤样或较多黏液,偶见血丝,有腥臭味。

  2. 轮状病毒肠炎:有明显季节性,大便为水样,色淡,如米汤,量多无黏液,腥臭味不明显。

  3.乳糖不耐受:大便黄色或黄绿色,稀糊状,夹有奶块,泡沫多,少数婴儿有溢乳或呕吐,可伴肠胀气和肠绞痛。

  4.牛乳蛋白过敏:多于生后2-6周发生,表现为喂牛奶后24-48小时出现呕吐、腹胀、腹泻,大便含有大量奶块,少量黏液,严重者大便中有血丝或肠道出血。

 主要危害

  可并发尿布皮炎、鹅口疮、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

  预防及护理

  正确洗手、提倡母乳喂养,注意饮食卫生,食具要消毒,适当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等。及时更换尿布,预防红臀发生。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内科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

  病因与分类

  一、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早期由于胆红素代谢的特点,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到一定范围内的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过性胆红素血症。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在黄疸期间应该注意供应水分及葡萄糖,多可自行消退。

  二、病理性黄疸:指血清胆红素增高或胆红素增高性质的改变,某些增高属于生理性黄疸的延续或加深。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1.感染性:大多为胎儿在宫内由病毒感染所致,或生后由于细菌毒素的侵入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干细胞所致。

  2.非感染性:

  (1)疾病(新生儿溶血、胆道闭锁)、药物或遗传性疾病引起。

  (2)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诊。

临床表现

  1. 生理性黄疸:①足月儿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2周内消退;②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3~4周内消退;③一般情况良好,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和巩膜,粪便色黄,尿液不黄。

  2. 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时需引起注意: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总胆红素>102umol/L(6mg/dl);②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0.6umol/L(12.9mg/dl),早产儿>255umol/L(15mg/dl);③血清直接胆红素>26umol/L(1.5mg/dl);④血清总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呈进行性加重。

  主要危害

  病理性黄疸重者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造成永久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预防

  1. 生后监测胆红素,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每天监测,注意动态变化趋势。

  2. 出生后立即频繁有效地母乳喂养(每天8~10次以上),避免喂糖水。

  3. 新生儿出生后按随访计划定期随诊,监测指标。

 新生儿吐奶

  新生儿内科

  新生儿吐奶问题,相信每一位新手爸妈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很多新生儿在出生后可能会出现一天多次吐奶。其实,吐奶或溢奶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吐奶是生理性的,较严重的吐奶有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乱或消化道梗阻的表现。

  宝宝吐奶的原因:

  1. 主要与其胃部发育不成熟有关,新生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入口(贲门)比较松弛,关闭不紧,当胃内奶液稍多时,可以冲开贲门而倒流回食管和口腔,从而引起吐奶。

  2. 吞咽功能不协调,宝宝在吞下奶液的同时会掺杂着吞入空气,空气会储存在胃里,随着胃的蠕动,气体就会像气枪一样把一些奶液射到了食道,这样宝宝就会吐出奶液。

  3. 幽门环肌肥厚,这是幽门的开口狭窄,导致新生宝宝出现吐奶,这种情况多数需要进行手术处理。

 宝宝吐奶,该怎么做?

  1. 新生宝宝的胃容量特别小,适量喂食,避免过量喂哺。

  2. 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中间应暂停片刻,以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

  3. 奶嘴开孔适中,开孔太小会需要大力吸吮导致宝宝在还没吃饱的情况下疲劳易睡,开孔太大则容易呛奶。

  4. 喂奶后让宝宝趴在大人的肩上,轻拍宝宝背部,帮助其排出胃内多余的空气。

  5.宝宝吃完奶躺下后,可将其上半身略垫高一些,同时右侧卧位,这样既有益消化,胃中的奶液又不易流出。

  6.喂奶后30分钟内,不要晃动宝宝,也不要大幅度改变宝宝的体位。

  专家简介

  李振光   

  主任医师

  大内科副主任,新生儿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早产儿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围产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新生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质量控制分会委员,江苏省新生儿危急重症抢救指导中心主任,徐州市新生儿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徐州市新生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徐州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医学会围产分会主任委员。从事新生儿专业三十余年,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早产极低、超低体重儿的管理,高频呼吸机在新生儿气胸、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等重症呼吸衰竭患儿中的应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的救治,主持参与省市科研课题十余项,共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二十余篇。

  吴宏伟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新生儿内科副主任,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感染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新生儿营养与消化病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委员,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徐州医学会遗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秘书,徐州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多次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熟练掌握儿内科各种常见病和危重症的诊治,擅长新生儿疾病诊治,特别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的管理、危重新生儿救治、高危儿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等有丰富经验。

  尚培薇   

  主任医师

  徐州医科大学毕业,新生儿内科副主任,徐州医学会会员,徐州医学会遗传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从事儿科工作近30年,先后于北京儿童医院NICU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修学习,于数届亚州新生儿论坛学习班学习,参加省内外1-2个行业微信圈,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国际学科前沿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加强同行间学习,兼顾横向联系,在本市二级医院查房2-3年。目前在临床患儿诊疗工作数十载,救治千余例危重患儿,积累丰富经验,发表论文10余篇,尤以擅长婴幼儿疾病精准治疗,新生儿危重症的抢救如:窒息、休克、心律失常、呼吸循环衰竭,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及营养管理,及新生儿危重症治疗技术机械通气、脑功能监测、周围血管同步换血疗法,亚低温等。每周二专家门诊,儿科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常见病,新生儿黄疸、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新生儿精神行为评估及出院后续贯管理等诊疗及复诊。

  王伟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讲师,199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在徐州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预防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医学会遗传学组分会委员,徐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对新生儿急危重症、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抢救具有丰富的经验,主持及参与省市课题多项,目前已发表SCI系列、中华系列、中文核心期刊等十余篇,先后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杨夏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超声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曾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修,对新生儿重症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篇。

  卢国增   

  副主任医师

  200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儿内科和新生儿工作,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并积累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RDS、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刘刚   

  副主任医师

  2011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徐州医科大学讲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新生儿疾病的诊治,对新生儿危重疾病的救治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参加新生儿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主持完成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一项,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3项。2016年赴美国Tafuts医学中心NICU进修学习,目前发表SCI文章5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彭波   

  副主任医师

  2007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擅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数年来诊治及抢救成功众多危重患儿,多次参加儿科继续教育项目,发表论文数篇。

  刘金凤   

  副主任医师

  200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2016年获徐州医科大学儿科学硕士学位。徐州医科大学讲师,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伦理委员会委员。从事儿科工作近20年。擅长新生儿黄疸、缺氧、腹泻、早产儿等常见疾病及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专注于婴幼儿的科学养护及发育指导。发表核心期刊研究论文十余篇,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一项。

  丁丽丽 

  副主任医师

  2009年毕业于南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儿科学专业,徐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州医科大学讲师,毕业后一直从事儿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对新生儿常见疾病及危重症的救治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参加新生儿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承担徐州医科大学及南通大学的临床见习及理论课教学工作,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篇。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