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属于一种进展型疾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脏结构异常、心律失常,或是控制情况较差的高血压、肺栓塞、心脏瓣膜病、甲亢、贫血、长期吸烟酗酒,以及某些药物的应用也会导致心脏受损,致使心衰的发生。
进入冬季以来,各种感染因素增加,慢性心衰患者又将面临病情复发和加重的考验,频繁夜醒、呼吸困难、严重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专家赵光提醒,寒冷季节本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若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引发更严重病症。
睡觉常被憋醒
原是心衰所致
于大爷(化名)今年89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多年,并做过支架手术。于大爷日常比较注意,一直规范服药,病情也相对稳定。但是今年入冬以来,他时常感觉胸口憋闷,喘不上气来,夜间尤其明显,甚至在睡眠时被憋醒,要坐起来或下床走动走动才会舒服一点。不久,于大爷的家人发现他双下肢出现对称性水肿,于是立即带他来到徐州市中医院就诊。
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赵光接诊后,为于大爷做了一系列检查,发现其因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发展为心衰。
赵光根据于大爷的病情,结合中医辨证,决定为其采用中药调理,并配合穴位贴敷,以改善其各种不适症状。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于大爷明显感觉睡眠质量提高了,食欲增强,下肢水肿症状也有所缓解。
中西结合双管齐下
助患者固本治标
赵光介绍,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心血管疾病领域仍需解决的难题之一。“通俗地说,心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通过心肌的舒张和收缩,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心脏这台发动机出现故障,就会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使器官和组织发生缺血,同时各脏器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这种状态就叫做心力衰竭。”赵光称,心衰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憋喘、心悸、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若病情进一步加重,还会引起多脏器功能受损。
心衰如此凶险,如何治疗才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呢?赵光介绍,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双管齐下帮助患者因本治标。“西医方面,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按照指南制订的标准化、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多种药物(ARNI+B阻剂+螺内酯+SGLT2等)治疗,还有地高辛、新活素、左西孟旦、托伐普坦、维立西呱等多种西药联合治疗;同时配合心脏彩超及核磁共振检查、冠脉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CRT)植入、经皮主动脉瓣置换等多种现代医疗技术手段,对治疗心衰有非常不错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医药在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病程进展、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当患者对西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时,中医药将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衰病证以阳气虚衰,血瘀水饮内留最为常见,后期会发生心气阴两虚的变化,治疗上早期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后期则必须配合益气养阴。“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因人而异制订了中药汤剂、冬令膏方、多穴位穴贴、针刺埋针、药氧吸入等多种治疗方法,除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外,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赵光说。
找出心衰诱因
及早进行规范化治疗
据介绍,心衰一般分为心衰急性发作和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心衰急性发作最大的特点是“快”,患者会在瞬间或两三天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即便端坐着也喘不上气来,有些患者还会咳白痰,甚至咳血痰,同时出现脚、踝、小腿或腹部进行性水肿,意识不清晰等。“如果患者出现以上情况,千万不能耽搁,必须马上送往医院就诊。”赵光强调。
此外,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是心衰的高危人群,“对他们来说,要积极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生活中要注意清淡饮食、控制体重,减少或防止慢性心衰急性发作,降低再住院率。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应尽快到医院救治,找出心衰的诱因非常关键,以便尽早启动心衰的规范化治疗。”赵光最后提醒。
专家介绍
赵光 副主任中医师 副教授
从事心血管临床诊疗20年,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进修一年,多次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培训及学术交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结合诊治: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压等心脏疾病。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全天;
电话:1377588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