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向她们致敬!后疫情时代 逆行而上 迎战重症高峰
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向她们致敬!后疫情时代 逆行而上 迎战重症高峰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3-01-11 16:39:00    阅读量:10271次
[摘要]:徐州健康:《人间失格》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是的,再多的困难、阻碍终有一天会过去,大多数人感受到的

  《人间失格》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是的,再多的困难、阻碍终有一天会过去,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是困难不见后的轻松与畅快,却鲜少有人知道为了解决困难,有些人所背负的压力、付出的努力乃至承受的痛苦。

  随着疫情的全面放开,危重患者陡增、医护人员感染严重,医院面临着严峻挑战。当考验来临时,徐州六院全体医务人员挺身而出,将工作重心从疫情防控转移到医疗救治上,将“保健康、防重症”作为主要工作目标,竭尽全力为社会兜底,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起坚实屏障。城有难兮,岂顾家;民有险兮,何惜身!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六院护理人无惧无畏,逆风而行,舍小家、为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一线岗位,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和高昂的战斗力。

护理部:运筹帷幄 全力守住一线

  作为此次突发危机事件应对最前线的主力军之一,护理部积极响应医院的安排部署,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传达、第一时间落实,面对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紧急召开全体护士长会议,要求全体护理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带领全院274名护理人员坚持用执行力、行动力、凝聚力,科学理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以实际行动彰显六院护理人在非常时刻的职责和担当。

  在优化措施出台后第一波疫情的冲击下,护理人员在岗人数急剧缩减,可就诊患者大量攀升,人手严重不足成为摆在护理部面前的最大的问题。启动全院护理应急调配机制,几经调兵遣将,合理排兵布阵,在确保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呼吸科、心内科等重点科室的人力充足的同时,充分调动门诊及辅助科室护理人员有序地奔赴各个临床科室。并组建重症护理梯队,提高院内危重型确诊病人的护理质量。

  护理部主任陈美环带领谢屿泽、胡静、刘晗三位大科护士长,每日下沉到各个病区帮忙,上至协调各种人员、设备设施,下至加药、换药等病区日常工作均不“放过”。发烧、酸痛、嗓子嘶哑,护理部的每个人都没逃过这个“循环”,可牵挂着医院的工作,谁也没有多休息,只要退烧立刻回岗,因为用嗓过度,几天后几乎全然失声,电话用不了那就用微信打字继续安排协调工作。每名护理人都在超负荷工作,她们认定:身体的不适可以忍受,但患者的安危一定不能耽误。

  配合医院落实院级应急工作预案,部署全院各护理单元救治措施;建立护理人员梯队,整合病区救治空间;实施调整管理策略,完善流程规范;协调仪器设备,保证护理措施落实落小落细……护理人用“一群人、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决心全力以赴,以实际行动坚决完成每一次任务、打赢每一场战斗

  急诊科:抢救生命24小时不停歇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患者集中、病情多变、时间紧迫、突发事件多见、抢救患者最频繁的科室。疫情之下,很多人的生活节奏被动放缓,但急诊科的工作被按下了“快进键”。

  见到护士长吴颖的时候,她正在和医生们配合抢救病人,一位被120疾送来的八旬老人,低烧、憋喘、面目青紫……白发苍苍、身形佝偻的老人无意识地撕扯着领口,大口喘息着,量血压,测心跳、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数据、开通静脉通道……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抢救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目前送往急诊科的从30岁左右的年轻人到高龄老人全都有,其中老年患者则更多一些。“最近,每天都是八九十位患者,元旦当日达到顶峰103人。一直不停收治患者并及时疏散到各病区,最忙的时候有5、6名急危重症的患者同时在抢救,就这样,我们也是竭尽所能确保应收尽收。护士基本都被感染过了,最难的时候,一个护士上完9点到17点的班,还要再上零点到8点的班,或者是上完8点到15点的班,再来上17点到零点的班,没办法人手太少了,可没有一个人给我说,护士长我干不了。都是这边退烧,那边返岗。吴颖说,每每抢救完一名患者,大家都会瘫在椅子上半天起不来,可往往是没休息几分钟,下一位患者又被匆匆推了进来。

  “有护士给我说,听到120的警报声,都紧张的不行,话虽如此,当有患者时,她们依然是跑的最快的。我看着她们的背影,心里太感动了。越是在这个时刻越感受到了急诊人的担当和团结!”

  重症医学科:倾全力守住这道“生死门”

  疫情来袭,摆在重症医学人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症患者多、普遍年龄大、病情较复杂,再加上专业人员严重紧缺,重症病房床位不足,重症医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12月10日起,重症医学科的床位经历了从9张到12张到16张再到17张的“扩容”。“患者是多的不能再多了,可是护士却接二连三的倒下了,幸亏护理部帮我们安排了8位外援,不然真的打不开点了。”由于长时间连轴转,护士长昝园园的脸有些浮肿,在科室人手最短缺的那段时间,她给家里人谎称“阳”了,把年仅5岁和2岁的孩子交给家人,自己留在科室里白天黑夜的忙碌,她笑说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人手太少了,大家都在带病上岗,我索性就留在科室里,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定下来。”

  在重症医学科,留置尿管、气管切开、插胃管、吸痰护理、上呼吸机等操作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最忙的时候,只有发烧的护士能休一夜,第二天依然要上班,腋下夹着体温表做治疗、身上疼的直不起腰做治疗、咳嗽的恨不能憋死过去也要治疗,每个人都在咬牙坚持,能坚持一天是一天。

  重症医学科里的护理人员每天都在和死神正面对峙,体力的巨大消耗让他们疲惫不堪,有时也会有人小声嘟囔着“太累了,快干不下去了”,可只要听到警报声,仍旧会立马冲过去!

 呼吸内科:守望相助 与疫情正面硬刚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呼吸内科作为“第一波冲击”的科室,科主任、护士长按照医院总体部署要求,本着“应收尽收”原则,在患者数量骤然增多的情况下,科室统筹规划,优化人员安排,全体医护人员面对风险与压力,勇敢担负起使命。

  一个班次中,7位护理人员要照顾62位患者,这就是近段时间,呼吸内科护理团队每天的工作状态,用护士长刘玲的话来说:“在院部要求应收尽收时,我们科已经收满了;在病人往其他科室分流的时候,我们科加床已经收满了。现在回头看,最忙碌的那两周,我们很庆幸大家没有同时倒下,还留给我们一些回旋的余地。”12月14日,刘玲“阳”了,她起初“心存侥幸”希望没有传染给其他同事,当15号她得知同事们陆续出现症状后,她第一时间出现在科室,17号一早,刚退烧的护士们陆续返岗了,21号开始,住院病人明显增多,连续4天,每天入院病人多达十几位,且大多健康状况堪忧。15位还在全身痛、咳嗽、失声的护士们,拖着乏力的身体接收着重症患者,“能收多少收多少,能治多少治多少”是她们唯一的信念。就是这样一群人,与疫情正面硬刚,绝不退缩。

  不间断治疗、高频次抢救,每天24小时的忙碌,很多时候大家连吃饭都没有时间,更何况休息,阳了未康的身体屡屡发出警告,发烧了,抓紧吞下两粒退烧药;扛不住了,那就利用下班时间自己给自己挂水治疗,;身体到处都疼,止疼片顶上去……凡此种种,都只为在高强度下全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和病人救治工作顺利开展。

  处于重症环境下的病人,面临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病痛,更有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尽管工作任务繁重,护理人员却始终把关心关爱病人放在首位。及时帮患者吸痰、上呼吸机、时刻心电图观测,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沟通。

  我们相信,有他们的坚守,有他们顶住重重压力,团结协作、守望相助,定能守住这条绿色生命通道。

  肾内内分泌科:与特殊的患者共克时艰

  “@所有人,值班表改一下,邱明秀又发热了。”

  “明天小夜班要么吕畅,要么苏阳。”

  “我明天可以上,我去吧。”

  “胡老师,你能撑住吗?”

  “七个小时而已,我没问题的。”

  这是徐州六院肾内内分泌科护理群里的一段对话,护士长鹿梅在群里表示因为同事突然发烧,上班人员重新需要布局,话音未落几个人都在群里表示自己好多了,可以值夜班。胡老师叫胡松梅,是科室里的前辈,明年就要退休了。在这段最为忙碌,最为艰难的时刻,她顶着眩晕的后遗症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晕的实在不行了,她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晕劲过去之后继续工作。大家看着心疼,都让她好好休息一两天,她总是摇摇头拒绝道:“本来科室人手就不够,我能顶一会是一会。”

  “我们这个科室里的患者基本都有糖尿病的基础病,感染之后他们都傻了,看到我之后反复问我,护士长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做?”看着一个个老人犹如小孩子一般无助,鹿梅心里很酸涩。她和同事们挨个告诉这些患者,放宽心,按照医嘱治疗一定没事。

  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被感染,人手短缺成为最大的问题,正当鹿梅为每日的排班而发愁时,第一波感染的护士们在工作群里纷纷艾特鹿梅表示自己退烧了,可以回来上班了,仅仅休息了三天重新“披挂上阵”。“虽然大家都很累,都很痛,可都在咬着牙干活,从来没有人说,我难受,我不行了,我不能上班了,从来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都是给我说,护士长我可以,你排我上班吧,真是让人特别感动。”

 胸脑外科:只要患者有需要 我们就一直在

  “由于胸脑外科面对的多是危重症患者,因此每个胸脑外科的护士都要去ICU轮转、学习三个月。”这是之前护理部主任陈美环专门针对胸脑外科护理队伍定下的规则,“起初只是想让大家多积累实战经验,多总结护理方法,回到病区再护理重症患者那肯定是不一样的了,没想到现在就派上了大用场。”陈主任表示,在患者突增、护理人员大面积感染的最初一段时间,ICU人手紧缺,立即从胸脑外科抽调了两名精兵强将支援ICU,即便自己人手不够,可胸脑外科护士长张爱萍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安排人员到位。事实上,那个时候病区护理队伍也已开始捉襟见肘。

  胸脑外科,住院患者从20飞涨到57,只用了2、3天的时间,病区的床位一下子满了。在此之前,护理人员已陆续感染,从12月14日开始,几乎每天都会有病区护士通知张爱萍自己“阳”了。陡然暴增的病人,不断缩减的护理队伍,“内外夹击”的现实状况没有让大家慌神,在护理部从别的病区调派人手支援的基础上,张爱萍和她的同事们咬紧牙关,抱团加油,“不管怎么样,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就一定可以坚持下去。”

  人手不够,在岗的护士自发加班,被感染的护士哪怕是从高烧降至低烧就坚持来上班。张爱萍发烧快39度,全身疼痛不堪,在家只休息了两天,就拖着头重脚轻的身体上岗。每个早晨给患者挂水,常常是后面的患者还没打上,前面的患者就已经开始换水了,为了节省时间,护士们都是一路小跑,奔走在走廊里、病床前,更遑论还有别的许多治疗、护理项目,“别说吃饭了,就连坐下好好喘口气都没太有时间。”张爱萍坦言,从12月14日第一个护士被感染,到29号护理队伍重新齐聚,间隔的15天是“不忍直视”的半个月,强忍着身体的各种不适,面对着57名患者,其中还有很多的急危重症,大家依旧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忍耐力和刻进骨子里的责任感打赢了这一仗。

  轻症的接替高烧的,轮流值守、治疗、护理、写病历……穿梭在病房内的她们,一刻也不停歇。

  全员在行动,这群人在这个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多少次临危受命,多少次紧急协调,多少次加班加点,护理部带领护士团队毫无怨言,义无反顾。正如护理部主任陈美环所说:”护理工作很平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立即执行。”这群人用实际行动在诠释着一个“守护者”的使命与担当,讲述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