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该病具有较强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1. 病原学:由肠道病毒引起,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也可引起此病。江苏省在2013~2014年对疱疹性咽峡炎的监控中发现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柯萨奇病毒A24是常见病原体,与手足口病病原大部分相同。
2. 传染性:潜伏期为3~5d。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
3. 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
4. 初步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5. 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均可患病。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 ℃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d,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述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
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主要危害
轻症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
患儿应该隔离2-3周。幼儿需注意卫生,勤洗手,减少到人群聚集场所,做好防护,居室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勤洗玩具。
儿童医院开设专科门诊(发热-疱疹门诊):由主治及以上坐诊,全年开诊,午间不休息,节假日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