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症状时大多不受重视,可一旦胆管内结石造成胆总管梗阻,就会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黄疸、高热),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
前不久,张先生就因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1
突发心梗进医院
又查出胆管结石
上周末,张先生聚餐时多喝了两杯,回到家总感觉心口疼,闷闷的不舒服,浑身直冒冷汗。家人见状当机立断送到了徐州市中医院。
张先生的女儿回忆当时的场景,只觉得后怕:“我父亲到医院的时候脸色苍白,一直出冷汗,喊着胸口疼,说自己快不行了。”急诊医生初步检查发现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结合张先生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张先生是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加重。张先生这种情况非常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心内科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完善围手术期准备,为张先生施行了多根导管的冠脉造影术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非常成功。然而,手术前的检查结果出来后,张先生和家人都傻了眼。原来,上腹部彩超提示张先生还患有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肿大、胆总管内径扩张,黄疸指标非常高,肝功能严重损伤。现在急需解决张先生的胆总管结石,缓解胆总管梗阻问题。
2
术后出血风险大
多学科会诊出妙招
患者冠脉支架置入后,还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否则支架会再次阻塞。但张先生的胆囊结石以及胆总管结石已经引起了梗阻性黄疸,肝功能损害严重,急需解决梗阻性黄疸问题。可传统的取石方式需要外科开腹后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留置T管引流,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
在全院大会诊上,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反复分析,心内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 ICU 、麻醉科一致决定通过ERCP下取胆总管结石,这样手术风险相对较小,可以尝试乳头及胆总管下段用扩张气囊扩张后不切开乳头,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出血风险。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由消化内科胡兵主任,带领其团队成员副主任医师王晓红、铉力,护师庞洁、赵婷,对张先生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在团队优秀的通力合作下,麻醉医师平稳麻醉,医护配合默契,手术过程中,胡兵主任操作导管,顺利进入胆管后,释放“网篮”将结石兜住,将堵塞在这个地方的结石一一取出后,释放结石进入肠道让其自然排出体外。张先生的结石成功取出,完美解决了张先生的胆总管梗阻问题。
目前,张先生的肝功能在慢慢好转,黄疸也消退了。
3
不开刀也可取石
ERCP术护患者健康
专家介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简称ERCP术,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照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ERCP就像是把医生的眼睛放入了患者体内,医生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胆管树’图像,可以鉴别黄疸原因、梗塞部位、结石分布、胆管狭窄部位与性质、有无胆管畸形,更能早期发现壶腹肿瘤等。ERCP还是检查慢性胰腺炎、胰腺结石、胰腺肿瘤的重要手段。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ERCP技术飞速发展。徐州市中医院在胆胰管造影显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胆胰管支架置入引流术、内镜下胆胰管狭窄扩张术、Spyglass等相关治疗技术,大大拓宽了其所能诊治的疾病范围。
ERCP通过人体自身消化腔道进镜,在内镜下直视操作,不产生额外手术切口,具有微创、有效、安全、可重复的特点,现已成为多种胆胰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其主要适应症有:胆总管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肿瘤导致的胆管梗阻、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胆总管良恶性狭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