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徐州市中医院:冬病夏治正当时 穴位贴敷治未病
徐州市中医院:冬病夏治正当时 穴位贴敷治未病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3-06-27 16:51:00    阅读量:10369次
[摘要]:徐州健康:中医认为,夏季尤其是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是防治一些慢性疾病的黄金季节,利用这个时节进行穴位贴敷,使一些慢性疾病得到康复痊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

  中医认为,夏季尤其是三伏天,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是防治一些慢性疾病的黄金季节,利用这个时节进行穴位贴敷,使一些慢性疾病得到康复痊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它是以中医经络为基础,穴位为载体,结合天人相应理论和春夏养阳学说,应用中草药打成粉末,用姜汁、黄酒或蜂蜜等调和成膏状,直接贴敷于人体相应的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新陈代谢 的能力。三伏天,人体阳气及气血旺盛,皮肤腠里开张,此时,应用温热性质的中药贴敷在人体相应穴位上,能更好的渗透吸收,并通过经络腧穴发挥温阳补肾、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达到减轻或治愈慢性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方法不断改良,现在穴贴时加上发热贴,透皮透肉透骨,直达深层病灶,快速修复疼痛病灶,加快疾病痊愈。

  穴位贴敷的作用: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穴位贴敷用药时间:一般小儿0.5~2小时,成人4~8小时,敷药处皮肤发红、局部有痒、热、微痛、少数病人局部出现水泡,应注意及时提前取下,严禁抓挠,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无菌针灸针挑破,外涂烫伤膏或消炎药膏。

  徐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开展穴位贴敷疗法多年,疗效斐然。主治:颈肩腰腿痛、关节炎、慢性胃肠炎、宫寒痛经、失眠、肥胖及亚健康(易感冒、易疲劳、手足冰凉、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焦虑及记忆力减退等)。分别在初伏(7月11-12)、中伏(7月21-22)、闰中伏(7月31-8月1)及末伏(8月10-11)进行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治疗宫寒痛经

  有许女性朋友,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但总是受宫寒痛经的困扰,女性宫寒的原因有很多,分内寒和外寒两种。有的人身体质虚,天气转凉时手脚容易冰冷;有的人是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好冷饮、冬季衣着单薄等,使外部寒邪侵入人体,损伤机体阳气。

  宫寒会使女性气色不佳、脸上长斑甚至引发妇科病,如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等等。所以,“让宫寒回暖”可以说是女性保养很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你是否知道如何诊断宫寒呢?又是否知道如何缓解宫寒呢?

  简单4步教你如何诊断宫寒。

  1、望:经血颜色黯黑、白带色白清稀,而且面色黯黑或苍白无华,舌质黯淡,苔白水滑。

  2、闻:白带带有腥味。

  3、问:痛经、黄褐斑、性冷、且月经延期甚至闭经、腰膝酸冷、四肢不温。

  4、触:小腹的温度较低。穴位贴敷有调理宫寒的作用。

  准备中药饮片白芥子、制川乌、延胡索、当归、川芎、细辛、肉桂、小茴香、吴茱萸、生蒲黄等,将上述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打成细粉,再加入适量新鲜生姜汁和蜂蜜,调和成膏,制成大小为2cm×2 cm×2 cm的药贴。操作方法:患者卧位取穴, 常规消毒,将药贴贴在所选穴位上,进行穴位贴敷,每次4 小时左右,坚持3年左右,疗效斐然。

  穴位贴敷治疗胃痛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现代医学中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多采用口服抑酸或制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黏膜保护剂、促动力剂及助消化药等药物治疗。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部分,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及个体耐药等情况,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强、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及疗效确切等特点,是常见的中医外治法。其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经络学说为要点,选取患者体表对应腧穴,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从而达到减缓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既避免了口服药物引起胃肠道不适的反应,又解决了惧针者对针灸的恐惧,延长了治疗时间,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穴位贴敷治疗胃痛,药多选用一为辛温发散、温中散寒芳香之品,如吴茱萸、木香、丁香、花椒、高良姜等;二为健脾补虚温中之品,如黄芪、生姜、肉桂;三为活血行气之药,如延胡索、香附、陈皮、郁金等;四为清泻湿热之品,如黄连、栀子等。常用穴位:中脘、神阙、脾俞、胃俞、足三里等。

  中脘穴位于脘腹正中,乃八会穴之腑会及胃之募穴,是人体正气与邪病必争之地,其以补为主,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神阙穴位于脐腹中央,上连中焦,中经脾胃,既与十二经脉相联,也与五脏六腑相通,是人体先天之根本后天之气舍也。脾俞穴、胃俞穴均为脾胃之背俞穴,为脾胃之气输注之所,既能够反映也可以用于治疗脾胃疾病。足三里穴系“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具有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的功能,是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穴。

  穴位贴敷治疗失眠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引起失眠的原因诸多。伴随我国民众生活节奏加快, 失眠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不但会对人们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还会增加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为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养, 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睡眠。主要体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 无法达到消除疲劳, 恢复精力以及体力的目的。轻者难以入睡, 或者寐而不酣, 醒后无法入睡。重者彻夜不眠,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以及身心健康,  还会诱发多种疾病发生。如心梗、中风等。西药副作用大,而且容易成瘾。

  穴位贴敷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依赖于经皮给药系统,是将皮肤作为给药部位使药物输入体内的外用疗法;准备中药饮片:肉桂、黄连、吴茱萸、酸枣仁、远志、石菖蒲、郁金、当归等将上述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打成细粉,再加入适量新鲜生姜汁和蜂蜜,调和成膏,制成大小为2cm×2 cm×2 cm的药贴。常用穴位:涌泉、神门、内关、心俞、神阙、三阴交等。涌泉穴为肾经之源,可引虚浮之肾火下行归原。现代研究提示刺激涌泉穴可调节中枢神经功能。脐为人之生命本源;脐窝最适宜盛药,且其表皮角质层最薄,渗透力强。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主治心胸疾病,针刺内关穴可刺激其附近富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从而调节神经机能。睡眠障碍多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过调节与睡眠中枢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治疗目的。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与腧穴独特的生理功能也有着密切联系,刺激穴位能影响相应穴位处的血管紧张度,从而产生温度的变化,有利于中药成分渗入皮肤;同时有研究证明穴位对药物具有敏感性,药物经穴位的透过量及皮肤滞留量明显高于非穴位皮肤,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药理效应起到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可刺激穴位局部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同时配合药物的吸收作用,来直接反射性地调整神经系统,使人安然入睡。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