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来做息肉手术,
没想到却发现肛瘘。”
2个月前,刘女士觉得肛门坠胀不适、便里偶伴有少量鲜红色血迹,在外院做了肠镜后发现,近肛门处有一枚山田II型息肉,约1.0*0.5cm大小,为进一步治疗来到我院肛肠科。
肛肠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正国接诊后,通过肛管直肠指诊发现,距肛缘4cm直肠前壁触及一豆粒样肿物,同时触及息肉下有条索状向肛缘处走形,近肛缘处触诊不清楚,遂进行肛周MR及腹部CT检查,均见直肠肛管段肠壁增厚。综合患者情况,张正国团队讨论后认为,患者为肛瘘感染刺激增生导致肠壁息肉,或存在内盲瘘可能。在实施“直肠息肉切除术+经肛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TROPIS)”中,仔细探查发现,患者息肉下可触及条索状向同点齿线处延伸,确诊为括约肌间瘘(内盲瘘),遂将瘘管完整剔除,并采用直肠壁内切缘袋形锁边缝合,使创面变浅,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术后,患者恢复较好。
隐蔽的角落:少见的内盲瘘
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大部分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为肛肠科常见疾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肛旁硬结、潮湿、流脓等症状,并伴有瘙痒以及疼痛感。本病很难自愈,一旦发生,手术治疗仍为有效的方法。
不过,还有一种很难发现的肛瘘,即内盲瘘,此病在临床上很少见。一般来说,发病率较高的肛瘘是由外口、瘘道、内口组成的完全瘘,而内盲瘘是没有外口,仅有内口和瘘道组成,这种疾病在临床上不易被发现。如上述病例,肛周无肿块,无明显流脓症状等,其在肛管或近齿状线处仅有一内口,内口感染灶向黏膜下蔓延形成脓腔或炎症,刺激增生形成息肉样隆起,但其肛门外观并无肛瘘外口,因此较难判断。
资料图
创新发展:改进术式造福患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疾病研究的深入,对肛瘘或肛周脓肿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提高和改进。为提高治疗技术水平,张正国团队不断创新、改进诊疗方式,并引进多项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中,造福区域患者。
“肛瘘感染与其他窦道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解决括约肌间感染问题,肛瘘治愈需打开括约肌间瘘管,这个切口可以从外侧通过坐骨直肠窝切开外括约肌,也可以从直肠腔内切开黏膜和内括约肌。一般来说,后者的好处在于切开创面小,而且不导致外括约肌的损伤。”张正国说,基于最大限度减少损伤的微创理念,针对刘女士的情况,所采用的TROPIS手术是一种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新型微创化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疼痛轻、恢复快、肛门功能保护好等优点。手术仅切开部分内括约肌,无需切开外括约肌(即使肌间脓肿过大波及到外括约肌),从而较好解决了“感染源+充分引流”两个问题,能够充分保护肛门的功能,减少肛门失禁的发生。目前,我院肛肠科已对多例复杂性肛瘘或肛周脓肿患者开展了TROPIS术,术后相比其他手术方式恢复快,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肛门功能保护较好,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