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儿科指南 > 徐州市中医院:孩子厌学的心理真相 家长您了解吗?
徐州市中医院:孩子厌学的心理真相 家长您了解吗?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4-09-26 10:02:00    阅读量:10549次
[摘要]:徐州健康: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秋天本是美好的季节,但每年九月开学季后,心理门诊就多了许多愁眉不展的家长和孩子,原因基本都相同: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了!针对于此类现象,孩子往往会被贴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秋天本是美好的季节,但每年九月开学季后,心理门诊就多了许多愁眉不展的家长和孩子,原因基本都相同: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了!

  针对于此类现象,孩子往往会被贴上一个令人不悦的标签:厌学。厌学真的就是孩子讨厌学习吗?厌学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方法来帮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下面,谢医生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厌学”背后都各有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学习倦怠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推上了残酷的竞争赛道,“鸡娃”、“内卷”已成为网络热词。在父母面对淘汰的恐慌焦虑中,很多孩子自幼便开始超前超量学习各种学科知识。除了极少数天资斐然的孩子能在其中如鱼得水,大部分被“鸡”的孩子实际难以承受长期的过量学习。这就像我们大量进食山珍海味一样,短期尚可,时间一长,再美味的东西也令人反胃。大人有职业倦怠,孩子的职业是学生,也会出现学习倦怠。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对学习的意义、方法等有自己独立的评估和思考,在行为上很可能会偏离社会传统期待。

  社交问题

  在学校中,学习文化知识只是所有事物中的一部分。孩子来到学校之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走出家门,与社会发生更多的链接。每个孩子都会在学校之中与老师和同学发生人际上的碰撞,这其中有正向的互动,但也必然会有负面的摩擦。如果孩子遇到了一些负面的社交困惑,又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及时正面的反馈和疏导,就很有可能对学校环境产生厌恶和逃避。

  情绪问题

  这类孩子通常合并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多由长期不良亲子互动和家庭或学校中的负性应激事件诱发。情绪问题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必然会影响饮食、睡眠、注意力及记忆力,进而造成孩子意志减退、执行力低下、心身健康状态全面下降。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辆油量耗光的汽车,没有能量继续前进,许多简单的事情都变得困难重重,更别提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披荆斩棘了。孩子往往会出现退缩、回避、躺平。孩子的不良状态如果不为父母所理解,势必会激起父母的焦虑、指责和愤怒,亲子关系遭到破坏,糟糕的亲子关系会加重孩子的情绪问题,恶性循环由此产生。

  不典型神经发育

  不典型神经发育是相对于典型神经发育来讲的,又称为神经多样性。患有孤独症(自闭症)的澳大利亚社会学家朱迪·辛格被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末创造了“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这一名词。神经多样性是一种与先天神经发育有关的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阅读障碍、运动障碍等。这类孩子从小会在感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社交等方面显得与众不同,很容易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误解为不认真、不用功、故意捣蛋、缺乏教养的“问题学生”,所以常在学校中遭遇排挤、孤立甚至霸凌。进入传统学校对这些孩子来说往往意味着更多的适应困难。外界负面评价会对孩子的自尊、自我认同等产生严重打击。这类孩子的根本问题是先天神经发育的问题,而非精神心理障碍,但长期的外界负面反馈会使这部分孩子抑郁焦虑等继发的心理行为问题高发,进而对他们的学业产生巨大的打击。对于这部分孩子,家长的正面管教,老师的包容支持,同龄伙伴的友善往往是能帮助到他们的关键因素。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厌学原因。但在实际临床中,单因素导致的厌学比例不高,往往是几种情况合并出现,使得问题的解决变得棘手而复杂。孩子从厌学,休学再到复学,即使在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往往也要经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这个时候,最考验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可以说:孩子厌学不一定是父母的错,但复学成功的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伟大而坚韧的父母!

  专家介绍

  谢玉艳

  副主任医师

  心理治疗师(中级)

  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

  徐州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淮海经济区神经内科专科联盟睡眠障碍专委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擅长脑血管疾病、面瘫、失眠等神经系统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运用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治疗各类心身疾病及心理障碍如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进食障碍、学习障碍、厌学及其它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异常。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项进修半年。

  参与省自然课题一项,在国内及国际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合作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综合影响因子9.1。

  心理治疗从业经历:流派取向:整合取向(动力学,认知行为,人本-存在,中医心理);个案经验:1500小时+,个人体验:50小时+,受督时长100小时+。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门诊西三楼306),周一下午(针灸楼201)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