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胸外科团队在无气管插管、无尿管、无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三无”超微创模式下,成功完成区域首例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这场“无管化革命”不仅突破了传统胸外科手术的局限,更让患者体验了“术后两小时下床、当日进食、术后两天出院”的“极速康复”奇迹。
16岁的患者小吴(化名)是一名长期受手汗症困扰的女孩。严重的手汗症状让她在社交场合中不敢与人握手,甚至在学习时也常常将书本和作业纸浸湿,生活备受困扰。尽管症状已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但对外科手术的恐惧让她迟迟未能接受治疗。直到她了解到徐医附院胸外科的“无管化”超微创手术技术,才终于鼓起勇气前来就诊。 传统手术需要在双侧胸壁分别切口,切断交感神经链并置入胸腔引流管,创伤大、恢复慢,术后疼痛明显。胸外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无管化”单孔胸腔镜技术,仅在剑突下切开一个2厘米的微型通道,通过超高清胸腔镜精准切断双侧交感神经链,彻底摒弃了气管插管、胸管和尿管。
手术由李庆鹏主任主刀,张伟主任和桂鑫主任指导,潘家健和彭勃医师辅助,张莉、刘艳芳护理团队配合,麻醉科郭继龙主任团队采用改良静脉复合麻醉联合喉罩通气,确保患者术中自主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98%以上,真正实现了“生理状态手术”。超高清胸腔镜如“机械萤火虫”般在狭小的胸腔内灵活操作,高频电刀精准切断靶向神经,完美避开了胸膜和血管等“雷区”。术后,小吴双手立刻变得干燥温暖,且无需任何引流管,手术结束即清醒。
术后2小时,小吴已能自主下床活动;6小时后,开始进食流质饮食;次日清晨,已能从容梳洗。“就像做了一场深度SPA。”她抚摸着几乎无痕的剑突下切口,惊叹于手术的“隐形”效果。术后两天,小吴顺利出院——这种极速康复的背后,是胸外科团队历时三年从三孔-两孔-单孔-无管化单孔的“超微创手术体系”的创新应用,构建了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的全链条精准医学范式。此前,团队相继完成了“无管化”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叶部分切除术、剑突下“无管化”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为此次手术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医附院副院长、胸外科学科带头人张昊教授介绍,胸外科是全国ERAS(加速康复外科)培训中心,“无管化”单孔胸腔镜手术是科室执行加速康复理念的举措之一。该技术避免了传统气管插管麻醉对气道的损伤,大幅降低了麻醉药物用量,缩短了麻醉诱导和复苏时间。患者术后清醒快、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活动,并减少医疗费用。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胸外科在微创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未来,这一“无管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肺结节、纵隔肿瘤、手汗症等疾病的治疗,让更多患者体验到“无管一身轻”的医疗革命。
胸外科团队在张昊教授的带领下,以“无管化”单孔胸腔镜手术为起点,开启了超微创手术的新篇章。这一技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舒适的治疗体验,也为区域医疗水平树立了新标杆。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患者为中心,为更多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