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徐医附院胸外科通过构建多学科联合诊疗平台,创新“一站式”微创技术体系,已累计完成50余例复杂纵隔肿瘤手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未来,徐医附院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学科融合,让更多复杂疑难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案例1.
拆除“定时炸弹”
攻克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瘤
胸外科、普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通力合作,成功为一位患者切除了长在胸骨后面的巨大甲状腺肿瘤,术后3天患者康复出院。此类手术既往需要劈开胸骨,创伤很大。现在通过多学科专家的精密合作,小切口即切除肿瘤,患者恢复得又好又快。
今年45岁的王先生(化名)发现脖子上有个大肿块,还经常喘不上气。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肿瘤竟然“躲”在了胸骨后面,紧挨着气管和大血管,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压迫呼吸。
甲乳外科梁骁主任医师说:“这种手术以前风险很大,现在通过多科室合作,我们已经开展得非常成熟,治疗效果令人满意。”胸外科冯守界、孙滕、葛勇团队,甲乳外科梁骁主任,麻醉科袁丽丽主任等多学科专家联手,通过精准的胸部CT把肿瘤的位置看得清清楚楚,决定采用“小切口接力手术”的新方法:先在脖子上小切口处理甲状腺,不劈胸骨延续游离开胸部重要脏器血管。整个手术只用了1.5个小时,出血很少。最让人高兴的是,手术后患者就能正常呼吸,3天康复出院,说话声音完全正常,没有出现手脚发麻等后遗症。
“此次协作充分发挥了胸外科在胸腔复杂解剖领域的经验,以及甲乳外科在甲状腺精细化操作的技术优势。”胸外科学科带头人张昊教授指出,约15%的甲状腺肿瘤会向纵隔延伸形成大肿瘤,切除难度大,多学科协作将成为治疗趋势。“我们正建立胸骨后甲状腺肿瘤MDT标准化流程,未来将惠及更多疑难病例。此次成功实践将为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区域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注入新动能。”
案例2.
突破“手术禁区”切除颈胸交界处哑铃型肿瘤
胸外科、骨科脊柱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颈胸交界处哑铃型后纵隔肿瘤微创切除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徐医附院在复杂纵隔肿瘤诊疗领域再攀技术新高地,彰显了区域医学中心的多学科协作优势。
年近七旬的冯女士(化名)饱受病痛折磨长达一年之久,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却因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风险极高而屡屡碰壁。影像检查显示,肿瘤不仅盘踞在“生命要道”颈胸交界处第一胸椎旁,更以哑铃形态贯穿椎管内外,严重压迫脊髓神经与肺组织。面对这个被业内称为“手术禁区”的复杂病例,多学科专家团队迎难而上,凭借精湛技术为患者带来新生曙光。
“传统单一学科手术模式已无法满足这类复杂病例的治疗需求。”张昊教授介绍,“该肿瘤同时涉及胸腔、椎管及神经组织,手术既要确保肿瘤完整切除,又需最大限度保护脊髓功能。”为此,由胸外科、骨科脊柱外科、麻醉科组成的MDT团队创新采用“三维立体作战”方案:脊柱外科冯虎主任团队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保驾护航,胸外科张成、孙滕、葛勇团队精准实施胸腔镜微创切除,麻醉科袁丽丽主任团队打造“生命护航舱”,三大优势科室强强联手,在方寸之间展开毫米级精细操作。
手术室内,多学科专家默契配合,攻克了肿瘤血供丰富、与神经粘连紧密等重重难关,通过仅3cm的微创切口,成功将直径达6cm的侵袭性肿瘤完整剥离,既彻底清除病灶,又完美保护了患者神经功能。术后次日,冯女士即可下床活动,困扰多时的疼痛与麻木症状完全消失,康复出院时热泪盈眶:“是徐医附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些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展现了徐医附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技术实力,更印证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多学科会诊的无缝对接,到微创技术的精准实施;从围术期快速康复管理,到全流程人文关怀,处处彰显着百年名院的责任与温度。徐医附院人正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仁心仁术书写着新时代的医者答卷,加速度建设区域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