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国产尖端装备在区域医疗中心的临床应用 |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使用左心室辅助系统(人工心脏)救治终末期心衰患者
国产尖端装备在区域医疗中心的临床应用 |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使用左心室辅助系统(人工心脏)救治终末期心衰患者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4-19 15:01:00    阅读量:8195次
[摘要]:徐州健康:日前,徐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韦俊主任团队、第二重症医学科晁亚丽主任团队等为一名病史长达5年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左心室辅助系统(人工心脏),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患者恢复良好

  日前,徐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韦俊主任团队、第二重症医学科晁亚丽主任团队等为一名病史长达5年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植入左心室辅助系统(人工心脏),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常务副院长顾玉明教授代表院党委慰问了患者与家属。家属特地向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团队、护理团队赠送2面锦旗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2025年1月,69岁的杨女士(化名)因感冒诱发胸闷、伴心悸,夜间不能平卧入睡,心脏功能持续恶化,EF值跌至33%,以心力衰竭收治入院,传统治疗手段宣告失效。病情日益加重,每次发病连呼吸都成奢望。心脏大血管外科韦俊主任团队联合重症医学、麻醉、护理等团队同江苏省人民医院邵永丰教授团队组织多学科病情讨论,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严重膨大,lvdd68mm(正常参考值35-50mm)EF33%(正常参考值>=50),经过讨论决定为杨女士植入左心室辅助系统(人工心脏)以解决其目前困境。1月18日,韦俊主任团队精准切开心包,建立体外循环,在核桃大小的心尖部植入血泵,毫米级误差间完成管道吻合。当人工心脏平稳启动,监护仪显示心输出量稳定在正常水平,这一刻是“柳叶刀在0.01毫米战场上搏杀出的生机”。经过4个小时精密手术,为患者重建生命动力系统。

  术后恢复过程中,当医护团队刚为稳定血流参数松一口气,杨女士体温骤升至39.8℃。微生物培养显示细菌伴发真菌感染,第二重症医学科晁亚丽主任连夜调整抗生素方案。物理治疗被迫中断,刚能抬离床面5cm的双腿重新被固定。杨女士突发感染性休克,专家组齐聚线上共同商讨抗生素治疗方案。康复第23天,感染、休克无时不在危及着杨女士的生命。6次线上专家讨论,多次方案调整……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终于打赢了病毒,帮助她脱离了生命危险。重症医学科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着治疗轨迹:9次药敏试验、15版营养配方、23套运动处方……37次方案调整日志,康复团队办公室墙上,贴满不同颜色的预警便签:紫色代表凝血危机、红色标注感染风险、黄色提醒心理波动。

  临出院前,杨女士家属加入到术后随访群,每日配合医生上传生理数据,监护生命健康。“人工心脏的转动会伴随余生,”她轻抚着腰间的控制器,“但这场58天的重生之旅证明:只要不放弃搏动,生命就永远在向前。” 家属特地向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团队、护理团队赠送2面锦旗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韦俊主任介绍,人工心脏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承载生命希望的火种。从术前评估到居家监测方案,每个环节都是医护人员医者仁心体现。这场生命保卫战,是国产尖端装备在区域医疗中心的临床应用,更是“以患者为中心”医疗理念的生动诠释。

  胸心外科学科带头人张昊教授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不断增加,心脏移植与人工心脏成为治疗重症心衰患者最有力的手段。此例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再次体现了徐医附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强大技术实力,以及胸心外科每位医者的韧性与担当。未来,胸心外科将在院党委确立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奋斗目标指引下,继续深化医工融合,不断提高疑难危重症的诊疗技术水平,为推动“五中心一高地”建设贡献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