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幼升小进入尾声,拿到录取通知后,爸爸妈妈们困扰的就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年来还需要做哪些准备,迎接9月到来的“开学季”?
幼升小结束接下来做什么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过程,不能单纯把这个过程看成上幼小衔接培训班,而是要从多方面着手准备,最终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道坎。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既有孩子,也有家长。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转变,帮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就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不要机械地认为小学是“零起点”教学就等于孩子可以“零准备”入学。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和过渡,家长还是要给孩子做些学习准备,适当储备一些知识。
“零起点”教学 ≠ “零准备”入学
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和过渡,家长需要适当给孩子做些学习准备,适当储备一点知识。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应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脑发育达到知识性学习的水平一般是在6岁以后。在大脑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时,让孩子过度学习,可能会影响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甚至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当然,每个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不同,所以6岁只是一个参考年龄,家长不必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育程度,然后才能判断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知识学习。一般来说,孩子在上大班前,由于自身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没必要学习过多知识。进入大班后,可以适当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为孩子进入小学做一些准备。
此外,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等玩的方式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宜机械、被动地学习。很多时候,“揠苗”非但不能“助长”,反倒会“害长”。任何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必然发生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后果,而且这些负面影响通常很难消除。
在幼小衔接时期,我们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知识的积累,而容易忽略孩子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等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跟孩子聊天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增加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对于部分孩子来说,突然面对陌生的环境可能会有紧张和焦虑等情绪。为减少孩子刚入小学时的陌生感、焦虑感,我们可以通过实地参观提前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比如,可以带孩子到即将就读的小学参观校园和教室;观察小学生上学、放学、升旗仪式的实景;让孩子认一认即将就读的小学的校名和门牌号……总之,我们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小学的校园环境以及学习和生活场所。
引导孩子对小学向往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生活中都需要多一份期许,多一些憧憬。当我们把小学描绘成一幅美好的画卷时,孩子自然就会在心底点燃对小学的渴望和期盼。
孩子在入学前夕,常常会对上小学产生一种兴奋感。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兴奋之情转化为对小学的渴望与憧憬。我们可以和孩子玩“倒计时”游戏:在挂历或台历上圈出上学日期,每天算算距离上小学还有多少天。随着时间临近,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会越来越强烈。我们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他最喜欢的书包和学习用品,因为崭新的书包、漂亮的文具也可以引发孩子入学的兴趣和愿望。
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
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为一名小学生,需要角色意识的大转变。为了尽早唤起孩子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角色意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称呼孩子“某某同学”;可以和孩子玩“上学”的模拟游戏;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契机,激发孩子做小学生的自豪感,比如称赞孩子“你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祝贺你!”“你能自己整理书包了,真像个小学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