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一腔热血献徐医,育人润物细无声——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事迹
一腔热血献徐医,育人润物细无声——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事迹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18-11-07 16:54:00    阅读量:2268次
[摘要]:徐州健康:徐州医科大学第一届“感动徐医”人物评选活动经前期的广泛推荐,组委会投票,确定20名“感动徐医”候选人进行网络投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徐州医科大学党委开展了第一届“感动徐医”人物评选活动。

  本次评选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评选一批建校60年来涌现出的感动人物与事件,他们的事迹是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 大爱无疆”的生动体现。希望徐医附院全体职工向他们学习,做新时代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的徐医附院人。

【投票方式】点击网页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投票

【投票链接】http://topiao.ruhukeji.cn/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王延涛

“以身试药”用生命验证“麻沸散”

  麻沸散,古代“神医”华佗留下的麻醉药方,一斤曼陀罗花、三钱羊踯躅... ...一个失传千年的中医奇技、一副仅凭传说留下的中药麻醉药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理疗条件落后,手术所需麻醉药品严重供应不足,很多手术因缺乏全麻药无法进行,王延涛心急如焚,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无意中发现古籍中记载华佗留下的“麻沸散”具有麻醉药效,在做了大量动物实验无果的情况下,王延涛想到了拿自己做实验。

  “以身试药”的代价是有可能会失去生命,麻沸散药方中一味叫洋金花的中药含有剧毒,服用剂量大了会出现高烧、呼吸困难甚至死亡且无法抢救。王延涛“以身试药”一边冒着失去生命、失去亲人的代价,一边看着病床上等待麻醉药的患者,巨大的矛盾把王延涛带入挣扎的痛苦漩涡。缺少麻醉药品是很多医院普遍存在的现实困难,一位外科医生完全不必用自己的性命去试验药效。

  1971年7月1号,王延涛服下自制的麻沸散,几分钟后不省人事,身旁同事焦急万分,王延涛已经昏迷了5个小时、6个小时、7个小时... ...在经历了9个小时的生死等待后,他苏醒过来。

  王延涛以身试药,拿自己的性命试验失传2000多年的麻沸散药效,推动中药麻醉临床应用,为我校中药麻醉学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徐州医学院中药麻醉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1970年8月,周恩来总理接见王延涛并指示:“要尽快向全国全军推广,深入研究。”此后,复方洋金花麻醉改名为中药麻醉。1978年王延涛因中药麻醉所取得巨大成果出席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并受到表彰。2018年夏,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国医盛典——融贯中西麻醉奖》颁奖典礼上,王延涛获得“特殊贡献奖”。

  披沙沥金,艰难玉成。1987年徐医附院成立疼痛科,为江苏省第一家开设麻醉科的医院。同年9月我校麻醉学专业正式招生开课,王延涛教授为麻醉学专业学生自编了第一稿临床麻醉学教材、疼痛学教材。用一生艰辛探索和追求,解除患者病痛,挽救无数生命,他付出的几乎是生命的代价。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王延涛——“以身试药”用生命验证“麻沸散”。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祖茂衡

中国“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第一人

  祖茂衡,教授,主任医师。1978年起在徐医附院放射科工作,从事放射诊断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身披铅衣,手执锐器,无惧风险,在高强度射线下默默工作四十余载,射线之伤苍白了指甲,霜染了黑发;他,孜孜以求,精雕细琢,一举攻克静脉系统难题,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誉为“中国静脉介入大师”,堪当中国“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第一人。

  1991年祖茂衡教授开始从事介入放射学和影像诊断学工作,当年由国家教委公派赴德国学习介入放射学,由于祖茂衡教授之前没有学习过德语,出国前他买来德文字典,一个字母、一个音节的从头学起,希望留学期间能够更多的学习到西方先进医学理念和技术,学习期间祖茂衡认真刻苦,给德国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1998年作为高访学者再次赴德进行介入放射学和影像诊断学研究。

  两次出国学习,祖茂衡教授学习并掌握了医学新技术——介入放射学,将先进的介入治疗新技术带回国内,通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祖茂衡教授独到的医术,让一例例多年不愈的下肢溃疡患者奇迹般愈合、一例例顽固性腹水患者介入治疗后奇迹般消失,使徐医附院在“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来自全国31个省市3000余位“布-加综合征”患者慕名而来。

  年近七旬的祖茂衡教授仍默默坚守在临床一线,为徐医和徐医附院介入放射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祖茂衡——中国“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第一人。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中共徐州市委 徐州市人民政府

徐医发展路上的坚实依靠

  “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回望历史,徐医与徐州相融共生、共同成长。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徐医就与徐州结下了不解之缘,60多年来徐州市委、市委政府一直是徐医发展的坚实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给予徐医发展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从无到有,各方奔走,助推徐医应运而生

  1954年,徐州市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即提出过在徐州办高等医学院校的建议。1958年7月3日徐州医学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拟出了“关于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的方案(草案)”。7月1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徐州医学院前身——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成立。自此结束了幅员辽阔的淮海大地没有一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历史。1959年8月,为了解决学校的临床教学的问题,经徐州市委批准,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成为学校的附属医院。

  从小到大,政策倾斜,支持徐医二次建校

  21世纪初,为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苏北地区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下,学校办学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000年3月徐州卫生学校并入徐州医学院。2002年3月,学校与徐州市政府在徐州市南郊宾馆举行了徐州医学院校区扩建项目征地签字仪式。2005年7月,徐州市政府正式将铁路徐州医院移交给徐州医学院,同年,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成立。

  从弱到强,地校共建,助力徐医更名大学

  徐州市委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支持徐州医学院更名大学工作,并向省委、省政府争取对学校更名的支持。2014年12月,中共徐州市委成立了徐州医学院更名大学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5月,徐州市政府与学校签订地校共建“徐州医科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市政府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业转化、附属医院建设和办学用地等方面给予学校大力支持。2016年3月3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从始至终,共融共生,携手徐医共创未来

  201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州医科大学“医工结合”战略发展研讨会举行,共同为推动徐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生物医药的“曼哈顿”献计献策。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徐州医科大学科技产业园、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医科大学“健康工程研究院”、学校直属附属医院等建设持续深化,“双一流”建设、市厅委共建稳步推进,徐医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徐州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大学依城而兴发展路上的坚实依靠。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徐医申博团队

“铁军精神”照亮徐医申博成功路

  徐州医科大学是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高等医学人才。早在1986年学校建校28周年时已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但直至学校成立50周年时仍然没有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规定,如果再次失败,很多年将不能再申请博士单位。

  2008年年末、2009年年初的第五次申博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役,此前徐州医科大学已经为申博努力了10年,四次申博四次失败,第五次申博被称为“向死而生”。

  在第五次申博的100天中,光打印材料产生的废纸就足足装了5大包麻袋;最多时有20个打印机同时打印各种申博材料,推开申博团队办公室大门,打印油墨产生的浓烟充斥整个房间。那个冬季整个团队夜夜不眠、那个冬天整个团队吃了100天泡面、那个冬天一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申博团队创造了无数个记录。

  激励申博团队成员为申博成功废寝忘食的是一种“铁军精神”,而“铁军精神”背后则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2008年12月学校成立博士单位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徐铁军任办公室主任,徐铁军是全校出了名的“以校为家”,特别在申博期间每天加班是他的常态,办公室常常整夜灯火通明,楼下的送奶工说,徐老师工作太辛苦,经常上夜班,凌晨四、五点钟送牛奶的时候经常看到徐老师才回来。长期的熬夜加班,他亏欠的是家人孩子还有自己的身体,换来的是徐医第五次申博的成功,当2009年春节后徐医申博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整个校园沸腾了,然而徐铁军的身体早已透支,2011年他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所体现出来的“铁军精神”,却代表着几代徐医申博团队不断传承的追求信念,申博虽已成功,但“申博精神”、“铁军精神”却永远照亮徐医人不断奋斗的前进道路。

  徐医申博团队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实现了申博夙愿。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徐医申博团队——“铁军精神”照亮徐医申博成功路。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董家鸿

徐医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董家鸿院士是我校是1982届校友,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

  董家鸿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理念,相继创建三家全国肝胆外科病终点站式诊疗中心和示范基地,打造了三支擅长复杂肝胆道病诊疗的精英团队,救治了数以万计海内外复杂危重肝胆病患。他创立“精准外科肝脏外科范式”,通过实验改写了国际医学界公认的肝脏血流阻断时限,证明了肝脏耐受缺血安全时限可达90分钟,19年来完成肝移植手术500余例成功率高达100%。

  提起母校徐医董院士说:“徐医求学时光,至今记忆犹新”,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家在连云港灌云县的董家鸿拿到了徐医录取通知书,从那时起便开始了他一生挚爱的求医之路,在他身上深深的打下了“徐医人”烙印。他曾经深有感触的说:“那时我还是非常幸运的,我觉得我很适合做一名医生。这要感谢我在徐医的老师们,教我们解剖的张凤真老师,他讲脊髓解剖的时候,两个手在黑板上同时飞舞,就画出了一个脊髓的轮廓,这是叫人叫绝的教学艺术”。

  作为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位院士校友,董家鸿院士虽公务繁忙但多年来始终心系母校发展,每逢母校校庆、重大活动他都尽量赶回来参加,董家鸿院士重视对学生培养,经常为青年学生开办讲座,在学校建立院士工作站。谈起母校董家鸿院士深有感触的说“甲子轮回,60年春风化雨培育英才无数,难忘母校恩”。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董家鸿——徐医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第一代徐医人

致敬60年前北渡长江“开荒者”

  万事开头难,难于上青天。60年前徐州地区百废俱兴,缺医少药是常态,公共医疗力量薄弱,地市医院里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生为数不多,县区医院有大学毕业资历的医生更是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在广袤的淮海大地上,没有一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

  1958年徐州医科大学(前身为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创办之初条件艰苦,58位南京医学院教师离开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省城,离开工作条件良好的南医,来到当时生活条件差、工作条件简陋的徐州,为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的起步发展无私奉献。时隔60年这些老师名字历久弥新:带领学生一起找解剖尸源的王平宇老师、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杂志发表文章的杨复曦老师... ...

  学校建立不久就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不足,大家吃不饱,师生们都饿着肚子上课,生活极为艰苦,不少人得了浮肿病,徐州市委在徐州市北郊茅村特拨给学院50亩地作为劳动基地,冯芝庭院长、李一钧书记、蒋寿鹤院长、范如铎书记、陶力民院长等领导到农场参加劳动,解决最基本生活问题。在新院址的建院劳动中,师生们一起搬砖运瓦,抬土拉车,出力流汗。

  第一代徐医人除了课上教学,课后还要自己做教具、自己修桌椅、自己种地,现实条件的艰苦、南京—徐州的生活环境的落差没有动摇第一代徐医人的信仰,医者仁心、传道受业的人生追求让第一代徐医人一切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正因为有了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才有了后来徐医的蓬勃发展。饮水思源,今天当我们站在徐州医科大学校园内抬头仰望星空,58位徐医人犹如夜空中点点繁星,永远照亮我们。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第一代徐医人——致敬60年前北渡长江“开荒者”。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王勇

把一生奉献给学校的徐医人

  王勇同志历任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徐州医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厚德奋进六十载,育得桃李济苍生”,这是王勇同志的人生缩写,“坦荡做人、勤恳做事、严谨治学”这是王勇同志的人生信条。作为徐医首届学子,他亲历了母校一砖一瓦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正是对母校的深深眷恋,毕业后他留校任职任教,以坚定地为学校事业发展奋斗终身的信念,默默传承着徐医精神。

  作为心内科专家,1976年被选派作为江苏省第六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成员。离开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老人,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他毅然背上行囊,飞越万里,奔赴缺医少药,环境艰苦的桑给巴尔。援外医疗2年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卫生部向其颁发了援桑给巴尔医疗工作荣誉证书。

  黑发染霜,呕心沥血。担任学校领导期间,王勇同志为学校事业发展找资源、想办法、办特色、创品牌,规划新校区建设,为我校进入十二五、十三五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事业基础。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徐医寄深情。王勇同志虽已退离领导岗位,但仍心系学校事业建设和发展。至今仍担任着学校教学督导专家组组长,他始终坚持“督要严格,导要得法;评要中肯,帮要诚心”的理念,从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到“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从教学专项督导到课堂教学督导,他矍铄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学校需要他的地方。他更加关心学生成长成才,还担任着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近年来我校曾两次荣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集体和省关工委优秀工作团队。王勇同志曾获徐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并被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和省委老干部局授予“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王勇——把一生奉献给学校的徐医人。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许铁

与死神赛跑的急诊引领者

  许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主任、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主任。

  许铁教授说,要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从医36年来,他始终对医学事业充满激情,为此,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

  从事急诊近20年,他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始终奋战在急诊一线,挽救患者于生死之间,每年直接参加心脏呼吸骤停抢救和急危重伤病员救治超1000多例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担任医院“汶川地震外转伤员”救治专家组长。在救治伤员的2个月里,他连续奋战在第一线,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对33位伤员康复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一座县级市突发一起群体性急性光气中毒事件,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抢救,将4位极其危重几近放弃抢救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救回;2016年“丰县爆炸案”时,在开往南京高铁上的他,看到媒体消息后,立即返回徐州,迅速投入到重危伤病员的抢救工作中。面对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他常常衣不解带、废寝忘食,直至伤病员得到有效处置。为此,他被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授予“中国医学救援杰出贡献奖”。

  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诊治过数万例病患,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许铁教授用36年无医患纠纷的惊人记录见证了他行医的“三境界”,即单位和同事认可、同行认可、病人和家属认可。正如他曾经救治过多次的一位身患心脏病的老先生所说,“许主任就是我的生命守护神,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救一例重症,留一个精品;治一名患者,交一个朋友。不放弃一个人,不轻犯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许铁教授先后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首届白求恩式好医师提名奖”“急诊引领者”特殊贡献急诊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沉淀半生的急诊引领者,任岁月白头,初心不改,练就大医妙手,救万千患者于危难之时,与死神赛跑是他永恒不变的信念!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许铁——与死神赛跑的急诊引领者。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曾因明

麻醉学追梦人

  曾因明,徐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曾教授致力于我国麻醉学教育及学科建设,被誉为我国著名的麻醉学教育家及学科建设设计师,1986年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本科)。

  如何能更好的推进麻醉学工作不断发展?这是曾因明教授思考最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麻醉学科建设滞后,临床对麻醉学专业人才的急迫需求和现实学科建设的空白,让致力于推动麻醉学研究和推广的曾因明教授非常着急,开办一个新学科特别是麻醉学学科,在当时的环境下困难远比办法多。

  “责己者弱,责人者强”是曾因明教授信奉的名言。面对困难和挑战,曾因明教授一遍遍的修改麻醉学创办方案,一遍遍将麻醉学研究资料、论证报告等各种材料邮寄给业内专家学者和权威专家。曾教授所写的麻醉学论证方案堆起来能装满4个大纸箱,邮寄给业内同行专家的研究资料不计其数,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徐医麻醉学专业开办前,曾教授的工资都不够买邮票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因明创造性地提出我国麻醉医生培养两步走方案得到认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后,1986年徐州医学院在全国成立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本科),麻醉学科成立那一天曾因明教授百感交集——多年来的努力终变成现实。

  徐医麻醉学本科专业的建立后,曾因明教授又全身心投入到学科建设发展,麻醉学专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样板可复制,曾教授创编了一整套教学文件,主持编写并出版系列教材,建立教学组织并形成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模式。

  1997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科技大奖以同一规格被授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曾因明教授以其毕生精力致力于麻醉学二级学科建设。30年来他秉承凭借一支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团队,使地处江苏北部整体实力较弱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逐步发展成为江苏省政府麻醉学重点学科、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并于2003年成立了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现已建成一所中国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开放程度最高和技术平台最先进的麻醉学实验室。

  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创办国内首个麻醉学专业(本科);毕生孜孜以求,传道授业推动徐医麻醉学不断发展。32年艰苦创业,如今徐医麻醉学已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曾因明——麻醉学追梦人。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西校区120宿舍

肩膀背出的同窗之谊

  一千多米的距离,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无数级台阶,无数个来回,120宿舍的同学们就这样陪伴着他一起走......

  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4年级有这样一个宿舍,他们由6个来自天南地北的小伙子组成,丁明明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他因为先天性肢体残疾,四肢难以自由活动,于是宿舍另外五个人:李会君、朱校均、李晟、黄昭、胡兆成义务成为了他的生活小助手。

  每天清晨,扶他起床,帮他拿衣服,扶他坐到轮椅上,帮他买好早饭;上课时,背他上楼,下课后,推他回宿舍,帮他洗漱,帮他洗衣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他们这样的动作重复了无数次,不知疲倦,从不厌烦。

  舍弃掉自己的时间,放弃自己的个人生活,拿出自己最大的爱心、耐心和善心帮助困难的同学,一帮就是4年,他们来自普通的人群,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他们自认平凡,却塑造了伟大。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西校区120宿舍——肩膀背出的同窗之谊。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筚路蓝缕勤耕耘,教书育人为初心

  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如山之重,撑起了现代医学的“四梁八柱”。因此,解剖学教研室是我校最早成立的教学单位——1958年建校之始,从南医渡江北上的7位播火者中有4位是解剖学教师,他们筚路蓝缕,开启了徐医人的追梦之旅。解剖人一路走来,有欢笑、有泪水,有高潮、有低徊,剥开每个解剖人的内里,都是徐医人的初心——教书育人,弦歌不息!

  接触过解剖课的人都知道,福尔马林是人体解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一代代解剖人就是终日伴随着它的刺激与伤害,在大体标本解剖的凶险环境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建立起规范、完善、科学的解剖教学体系。

  建校之初,解剖课没有标本和大体老师,王平宇教授带着同事到徐州西郊野外的乱葬岗收集那些被丢弃而尚未腐烂的遗体,拉回来放入福尔马林液中保存使用。他们在墓地拣起无主的完整骨骼,放入准备好的蒲包内,带回教研室整理,获得完整的骨骼标本三百余具。

  以王平宇、朱治远、张凤真、徐铁军、陈幽婷等教授为代表的解剖人,参阅中外书籍,厘定教学规范,绘制人体图谱,编写自主教材,图文精湛、独树一帜。王平宇教授面壁十年,创立我国第一个大鼠脑读片课程,又经张凤真和陈幽婷教授呕心沥血,使该课程成为我校研究生教学的一张名片,享誉海内外。如今人体解剖学已经涵盖系统和局部解剖学2门核心课程,7门拓展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课程数之多、课时量之大,为我校之冠。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筚路蓝缕勤耕耘,教书育人为初心。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徐凯

苏北医学影像的“第一只眼”

  徐凯,男,56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院长、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影像科主任。

  “第一只眼”的口碑,是同行和患者给予徐凯教授的最高荣誉,而这个荣誉,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淀。徐凯教授从事医学影像教育、医疗和科研工作30多年,是国内知名的影像学专家。他在影像学上多年的积淀练就了“火眼金睛”,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专门请他诊断病情,仅经他诊断出的早期肺癌就有几十例,这部分患者仅需手术治疗,无需放疗化疗,极大地减少了治疗痛苦并有很好的预后。

  徐凯教授时常强调,要设身处地地替病人着想,在能够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检查效果。业务上,他是医术高明的专家;工作中,他是严谨治医的领导;而在教学中,他是位学识渊博、风趣幽默并深受同学喜欢的导师。

  徐凯教授常说,做好传帮带,就一定要做弟子们的良师益友。他不仅给予学生医学知识,更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他始终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从不曾有丝毫懈怠。他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徐医附院影像科每年500多个课时的学习和讲座培养了无数的实习生、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和青年医师。在他的培养下,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成为科室医教研方面的中坚力量,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他投身医学影像事业35载,35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换来的是病患与同行们的认可、学生与老师们的尊敬。在行业最高奖2016年第十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上,他是唯一一名荣获“中国医师奖”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生。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徐凯——苏北医学影像的“第一只眼”。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张树峰

一份特殊的党费

  张树峰,生前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一位离休干部。他默默无闻在岗位上奉献一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一名老党员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作为一名白衣战士,他做的也许微不足道,却是医院众多党员中的优秀代表。

  1971年8月,张树峰曾作为徐医附院首次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队员赴非洲,在援桑三年里,用自己的医者仁心践行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援非期间,经张树峰诊断的非洲患者不计其数,很多被他服务好的患者经常到他所在的医疗点看他,在援非结束回国时,患者们将自己制作的花环送给张树峰作为纪念。

  张树峰同志1989年7月离职休养,享受地市级离休干部待遇。2015年4月21日张树峰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7岁。他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不收礼金、不举行遗体告别、不收花圈等。

  这位工作期间,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任劳任怨,深受科室同志的爱戴的老党员离世前完成了自己最后一个愿望——缴纳最后一次党费。2016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寄来的一笔党费收据,这是该院检验科已故老党员张树峰同志上交的1000元党费。这张沉甸甸的党费收据是张树峰同志一生最忠诚的句点。

  张树峰同志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坚毅和坚守,解读着共产党员的追求和风骨。树党员先锋模范,留奉献精神长存。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张树峰—— 一份特殊的党费。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益安“创青春”团队

创青春金奖,“零“的突破

  2018年11月,徐州医科大学益安团队不负众望,在入围决赛的197所高校的36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奖,实现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奥林匹克”赛事金奖零的突破,这是江苏省医药类院校在本届“创青春”中唯一金奖,也是全国独立设置的医药类院校唯一的创业计划赛金奖!

  马云曾说,“永远不要忘记创业第一天的梦想。”2015年9月益安团队成功组建,梦想开始起航,该项目团队由医学影像学院费杰、郭小榕、冒祖明、鲁博洋等8名同学组成,徐医附院骨科主任郭开今教授、医学影像学院彭波书记、袁子桐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两年潜心研究,在国内首次推出个性化定制3D打印支具并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认证,同时成功申请7项专利,为骨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益安团队始终不忘初心,带着创业的梦想与信念,最终勇敢站在舞台前方。

  “所有的幸运不过是过往努力的积攒”,备赛的400多个日日夜夜,常常挑灯夜战,有时彻夜无眠;常常错过饭点,有时空腹作战;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只为心中梦想的实现。多少风光,是不断逼迫自己挑战不可能的结果;多少精彩,是在害怕仓皇下努力搏得的欣慰。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如今备战国赛,回顾这两年的参赛历程,700余次展示文稿的修改,1000余次的模拟演练,只为赛场10分钟的最完美呈现;课堂上的勤奋进取、会议室里的激烈讨论、实验室内的专注科研、医院工厂中的认真实践,种种努力的身影,只为徐州医科大学的校旗插上荣誉之巅。战绩固然辉煌,但耀眼的荣誉背后,是徐医大历史60年辉煌的积淀,是徐医师生勇于“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创造奇迹”的风貌的展现,更是新一代徐医人对“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勇于创优”的徐医精神的彰显与传承。

  弄潮创青春,建功新时代。益安团队还在继续前行,也将激励徐医青年在创业创新的征途上扬鞭催马,高歌猛进,勇做时代弄潮儿!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 徐州医科大学益安创青春团队——创青春金奖、“零”的突破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刘建海

忠诚担当校园安全守望者

  有人说他是一块钢,守护校园职责担当;有人说他是一团火,古道热肠爱帮忙。56岁的刘建海任徐州医科大学保卫处(部)处(部)长,武装部部长,在大家眼里他是校园安全的守望者。

  从事保卫工作12年,他始终像一团火,热情地面对着工作,在同事眼中,他是有求必应的好伙伴,不管公事私事找到他,总是尽力帮助。大到家属找工作、孩子上学,小到引进人才入籍入户,这些年,他不知帮助了多少人。在学生眼中,他是和谐可亲的好师长,倾心呵护着他们的安全和健康,为了救助触电的孩子,他在华东医院陪了整整九天九夜。

  他是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一面旗帜。在维吾尔族学生眼中,他是严厉、慈祥的“好爸爸”,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着他们的成长。学生病了,他联系住院,安排人送清真病号饭,亲自熬制中药;学生生活有困难,他掏腰包解决燃眉之急,落实补助和捐助;学生学习基础差,他联系老师安排辅导。他把党的关怀送到了每一个维吾尔族学生的心坎上。

  在共建单位领导眼中,他是一名可以生死相托的好战友。他运用学校的医疗资源,热情服务官兵和干警。2017年春那场从淮北到徐州的接力营救,挽救了一名儿童的生命,完成上级交给的特殊使命。驻徐某部首长说:他是徐医大的一张名片。

  他担任保卫处长6年以来,学校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并被评为“省平安校园”。六枚金光闪闪的三等功奖章,是党和政府对他的褒奖。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刘建海——忠诚担当校园安全守望者。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舒华嵩

三尺讲台 教书育人 铸就大写春秋

  舒华嵩,83岁,原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获徐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他,笔耕不辍毕生发文出书;他,育人不倦耄耋之年仍立三尺讲台。

  舒教授常说“我只是在党的培养下,认真完成教育事业。”在他看来自己的一生朴实、平凡,然而就是这位勤勉朴实的教书人却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

  在艰苦的条件下,舒华嵩坚持创建卫生学教研组,致力于《卫生学》、《医学统计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华医学杂志》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并先后参编、副主编、主编(预防医学)等三部教材及参考书,教导了10多位学院骨干及优秀教师,储备了大量可以带领教研组发展创新的领头人。

  舒教授事必躬亲,言传身教,将优秀的青年人才送出国门学习,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带领学生们到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到农村下乡教学等等。70岁高龄时,本该安享晚年的舒教授还依旧参加教学督导组工作,参与对研究生的培训,积极参加研究生的预答辩,修改学位论文,即使工作量巨大,但每一场预答辩都能看到舒教授的身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直到去年,83岁的舒教授才退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漫漫育人之路。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舒华嵩——三尺讲台 教书育人 铸就大写春秋。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麻醉学教学团队

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教学团队创立于1986年,为全国第一个麻醉学系。创立了全国第一个麻醉家剖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麻醉物理学等教研室,制定了全国第一部麻醉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套麻醉学本科教材。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教学团队敢为人先、不断创新,凭借过硬的学科实力在全国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中独树一帜、遥遥领先。

  今天头顶无数光环和荣誉的徐医麻醉学,是一代代徐医麻醉学教学团队艰苦奋斗、打拼创造出来的。徐医麻醉学创立之初,麻醉学学科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没有可以遵循的先例、没有可以复制的模式。第一代徐医麻醉人点灯伏案,用纸笔写出一页页麻醉学教材,无数个夜晚当校园外万家灯火时,徐医校园内麻醉学教学团队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团队老师们在开学习会、总结会、创新会、任务会, 他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庭、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5+2、白加黑,他们把青春留在了校园,虽然青春无悔,但无数个夜深人静离开校园回家路上,对家庭亏欠酸楚涌上心头的感觉只有自己默默承受。

  “创办全国特色麻醉学系”是徐医麻醉教学团队的目标。一代代徐医麻醉学教学团队用汗水浇灌岁月,一路前行、一路付出、一路收获,徐医麻醉学师资荣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徐医麻醉教学团队两次问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97年《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4年《新世纪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再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科被授予“国家重点建设点”,专业冠名“国家特色”,平台获批“国家培养基地”, 张励才教授等主持的科学研究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张励才教授谈到这些年团队不断发展的核心时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对我们十分重要,首先要在教育上,比较公认的是在教育上我们在国内能够起到示范和先导作用,在科学研究在国内处于同行一流或者领先水平。”

  创新不但推动徐医麻醉团队不断前行,徐医麻醉学教学团队勇于创新以过硬的实力拉动全国麻醉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麻醉学急需人才。《光明日报》以《十年营造,硕果累累: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系办出特色》为题报道徐医麻醉学建设取得的成绩;《健康报》头版向世人宣告徐州医学院成为中国麻醉学人才摇篮。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麻醉学教学团队——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曹君利

毅然回国为母校 科研教学甘奉献

  曹君利教授1994年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2004年赴美留学,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接到母校的召唤:麻醉学科和专业发展急需带头人,他毫不犹豫毅然回到母校。“没有徐医就没有我的今天,学校和学科发展需要我,回来为母校工作义不容辞”,朴素的话语流露着他对母校深深的爱和感恩之情。

  回国以来,他在学校麻醉学专业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学科先后获得麻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优势学科、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等多项国家和省级专业和人才工程项目以及5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诸多重大成果,很多方面实现了学校零的突破。

  在学生眼里他是谦谦君子、是严厉师长、是生活挚友,他培育众多优秀麻醉科医生,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推荐他们出国深造,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学生说:“这就是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守望者、我们的家人,带我们走向荣耀殿堂的导师!”

  曹君利教授始终秉承老一辈麻醉人“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理念,在麻醉学专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感染、激励着每一位徐医人。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曹君利——毅然回国为母校 科研教学甘奉献。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王 军

执着坚守 做一辈子儿科医生

  有人说医院所有科室中,最不好做的工作是儿科,徐医附院王军教授在儿科岗位上一干就是31年,王军说在自己内心里始终对儿科执着坚守。

  30多年儿科路,王军一路走来故事满怀,几年前在新生儿病房,一名体重只有730g的婴儿,母亲是高龄产妇,宝贝出生时仅29周,各器官发育都不成熟,因早产儿的各种并发症,随时有生命危险。家长焦急万分,一度想放弃治疗,但王军没有放弃,亲自带领他的团队精心看护治疗,经过努力小家伙坚强地度过了早产儿的呼吸、喂养、感染三大难关,健康地回到妈妈的怀抱。没有王军的执着新生儿也许早已夭折。

  自徐医附院东院儿科开办以来,王军主任坚持每周一固定到东院坐诊。由于距离远,他天未亮出门,夜已黑返家,克服刮风下雨、克服夏日酷暑及冬日的寒冷,不论是否节假日,他坚持到岗;流感季节,患儿数量剧增,他经常中午来不及吃饭,下午推迟下班时间,坚持让每一位患儿及时就诊。王军本人到青海等落后偏远地区义诊,定期组织儿科专家到徐州铜沛社区、贾汪、新沂、大屯、丰县等地进行对口帮扶和义诊活动。王军教授荣膺第四届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称号以及徐州市首届“十佳医生”称号。

  儿科医学事业既要创新也需要传承,培养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需要花费十年的时间,虽然全国普遍存在着儿科医生断层的情况,但在王军所带领的徐医附院儿科青年后辈人才队伍,却实现了梯次跟进、可持续发展。

  31载漫漫从医路,岁月流转,鬓角斑白,他依然肩负使命,勇往直前在平凡中造就伟大。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王军——执着坚守 做一辈子儿科医生。

“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盛睿芳

从南海到亚丁湾 血色玫瑰铿锵绽放

  盛睿方 徐医1989届校友,中国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虹口院区麻醉科主任。20多年来,她始终冲在任务一线,除了曾赴驻港部队执行任务4年外,多次赴远海执行重大卫勤保障任务。因表现出色,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立三等功2次。

  她是绽放在远海大洋上的铿锵玫瑰。作为一名海军,她将火红的青春无私奉献在那片深蓝,把自己定位于大洋大海上,在海上度过了上千个日夜;作为一名医生,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时时处处尽己所能,在他人深陷疾病苦痛伸出援手,救其性命或缓解病痛。二十年来,她先后主动请缨,参加了亚丁湾护航、钓鱼岛支援保障、中俄联合军演等十多次重大军事任务,是舰队出海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名女兵。

  她是播撒仁心大爱的“中国妈妈”。2010年11月9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访问孟加拉国。孟加拉国海军医院的文员杰娜特怀孕近足月,总出现气急、胸闷等症状,无法自然分娩,当地医院缺乏手术经验,只有向中国医生求援。这场手术麻醉风险极高,常人怕是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可在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盛睿芳脸上时,却见她第一时间坚定、自信地向大家传递着一个信息:“她的专业完全可以驾驭这样的高风险手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她在团队的精心配合下,认真负责麻醉工作,在突发危险的手术中,成功抢救孕妇母女,见证了孩子的诞生,这也加深了两国的友谊。

  第一届“感动徐医”候选人物:盛睿芳——从南海到亚丁湾 血色玫瑰铿锵绽放。

  徐州医科大学第一届“感动徐医”人物评选活动经前期的广泛推荐,组委会投票,确定20名“感动徐医”候选人进行网络投票。

  感动就在你我身边,请为他(她)们投上一票!

  【投票时间】

  11月5日9:00至11月9日21:00

  【投票范围】所有微信用户均可投票

  【投票说明】投票期间每个IP只可投一次,且需投满10个人物。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