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适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率较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或影响生长发育转化为疳证。该病为中医特色诊疗疾病,疗效明确,效果稳定。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造成厌食。
1.喂养不当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儿期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如过食肥甘、煎炸烤炙之品,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泛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患他病,误用攻伐;或过用苦寒损脾伤阳;或过用温燥耗伤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使受纳运化失常,而致厌恶进食。
3.先天不足
胎禀不足,脾胃薄弱之儿,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后天失于调养,则脾胃怯弱,乳食难于增进。
4.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环境变更等,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形成厌食。
【中医特色疗法】
1、内服中药汤剂
医院可提供代煎,可选择对汤药进行调味,甜化处理的汤药更能方便患儿服用,以利患儿长期调理。
2、多样的中医特色外治法
该科针对儿童厌食开展了小儿推拿、揿针、耳穴疗法、穴位贴敷、挑治法等,可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选择采用。
内外合治的方法提高了疗效,强化了治疗的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口服药物用量并缩短了疗程。
(1)小儿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可平衡阴阳、调和脏腑、行气化滞,具有治疗儿童厌食的天然优势,疗效明确,操作中不良反应较少,可以代替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口服药物对患儿的刺激,解决用药困难等问题,患儿和家长易于接受。
(2)揿针
揿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短小的针具固定在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皮下或皮内,以达到持续刺激的治疗方法。具有奏效迅速、疗效稳定、简便易行等优势。
(3)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优点。
(4)穴位贴敷
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中药研成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或膏状后,敷于患处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副作用少,简便易行,儿童易于接受的优势。
(5)挑治法
通过针法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适合久病或长期调治效果不显著的患儿,该法为中医特色疗法,效果显著。
中医厌食专病门诊
时间:周一、周三、周五
08:00-12:00,13:00-16:30
地点:中医科门诊三诊室